纸上建筑:“永不渍水”是吹牛还是笑谈

【新唐人2013年7月12日讯】中国的大城市地面以上辉煌亮丽,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发达国家,而地面以下,还停留在上上个世纪——请注意,没有多打字。

青岛的殖民历史就始于“上上个世纪”,当时德国佬留下来的排水管线今天还在用,照片显示,里面宽的可以跑马。而我们在新时代新建的排水管道内部如何,估计大家都没见过照片,因为根本进不去人。

别跟我讲流体力学,这样巨大的差别,文盲和傻子也能比较出它们的排水能力。

从直辖市到省会、任何一个特大城市、乃至首善之区,莫不如此。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都市,下场雨就会在大街上淹死人,这早已不是传说。

近日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又把武汉给淹了,把“千湖之城”直接合并成了一个大湖,网上又涌现出一批波澜壮阔的图片和可歌可泣的事迹,讴歌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狼狈。

市长唐良智又“夜不能寐”了,作为媒体风云榜上的热点城市,武汉三天两头爆出猛料,按这心理素质,市长得天天失眠。

最难的是“失眠”之后还得表态,这不,今日“楚天都市报”推出重磅报导【暴雨让市长夜不能寐 誓言让武汉永不渍水】——“市政府召开常务会,唐良智表示,“灾中有思,灾后有行”,誓言下决心建好城市地下管网主动脉,彻底解决渍水问题,让武汉成为永久解决渍水问题的样板”——这话可够大的,今天还是反面教材,明天就想成为先进“样板”。

如果要给这份誓言加一个期限的话,市长的建议是“三年”——未来三年,武汉市计划投资130亿元,完善排水系统,届时,武汉市的排渍能力将达到可抵御“十年一遇”降雨的标准。

那么现在的排水标准是多少呢?原来是“一年一遇”。

听起来如同玩笑,然而这不是玩笑,这是国内城市普遍采用的标准,连首都北京也不过是“1到3年一遇”,去年暴雨后刚刚普及了的知识。

这一标准不但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甚至连100年前殖民地的轨都接不上。而与此同时,中国各大城市地面以上的“奇迹”频频刷新,建设成果笑傲全球——这地下的尴尬似乎不全是因为“缺钱”。

大师雨果也在“上上个世纪”就点破了真相——你们缺的似乎主要是“良心”。

回头再看武汉市长的“誓言”,第二次哑然失笑——三年后提高到10年一遇,那么说昨天“50年一遇”的大雨再来一遍,还是会没辙,该淹还淹,那么市长再豁出一个晚上“夜不能寐”,再起来还说啥?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气候反常”,“百年一遇”的暴雨年年都下,你来个“50年一遇”的大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武汉要历经的更大考验恐怕不会很远。

然而三年,扔上几百亿,连昨天的大雨都不能解决,市长却大胆誓言“武汉永不渍水”,找遍上下文也没发现可靠的技术根据——这是开玩笑呢还是吹牛?

就算不计较“永不渍水”是不是吹牛,只说“三年大变样”的计划也很值得商榷,你要改造的管线不是一根两根,而是几千条大街小巷,统统得开膛破肚重来一遍,假如真想放根粗管子下去,基本相当于挖个小号的隧道。

而大概率的状况是,你挖开后会发现根本没有容纳的空间,多年来市政电力燃气联通,各大佬各自为政,早把地下弄得像迷宫,根本找不出一米宽的通路,你咋升级咋改造?——最快的办法就是统统拆了重来,管线重铺、路基重打、沥青重浇……给你三年时间把这些“小事儿”给办了?

现在你知道了什么叫做“百年大计”——没有百年的考虑,就只能留下百年的遗憾。现在遭了报应,就别再整“三年、五年”之类的花腔了,历代管理者欠市民一个道歉。

嘿!别说穷啊,咋又来了?一发生灾难就埋怨老天不公,一发生内涝就想起来“哭穷”,蹄子没抬就知道要尿哪边——斥资千亿修什么光谷、建什么BD的时候咋不“哭穷”呢?

武汉也不例外,一发生交代不过去的内涝就痛陈“历史欠账”云云,不是当年太穷,就是“受发展程度制约”,反正跟前任本任都没得关系。

事实是各大城市早就不穷了,这十几年谁没有一堆摩天楼,谁没有几个大剧院,谁没有几支新地铁……这些玩意烧钱比烧棉花都快,可这十几年谁又修建过一根里面能跑马的下水道——不跟今天的发达国家比,就比比“上上个世纪”殖民鬼子修下的那些?

别说“欠账”,这根本就是“赖账”——下水道关乎百姓的民生,却是管理者看不见的政绩,因而历届的管理者选择性的忽略,不是因为穷,也不是因为不懂,一百多年前的文科生都懂——为什么说它是“城市的良心”,就是因为它不在表面,最能考验管理者的真心。

如果没有一个真诚“认账”的态度,“三年、五年”之后铁定还是一个样子,再发生灾难,还会继续“赖账”,还是只会开玩笑跟吹牛。

(原文连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109740&boardid=1&id=9342275)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