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民间曲艺“三棒鼓”

【新唐人2013年6月6日讯】三棒鼓是湖北曲艺品种,源于唐代的三杖鼓,是广泛流传于湖北江汉平原沔阳、天门一带,和鄂西南恩施州一带的一种以走唱为形式的曲艺。

三棒鼓的产生源于百姓在逃难过程中的一种谋生手段。民间有“周天官一本堵九河”的传说,实为历代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不修堤防,致使当地十年九水,连年遭灾。据《沔阳州志——地埋》记载,天沔一带因“土瘠民穷”、“十年九水”被称为“泽国”。自乾隆三十年间到同治九年的一百零四年间,天沔共发生水灾五十四次,“水势横溢数百里,人畜淹死无数,老弱转移,十室九空”。

因此,百姓为了活口,纷纷以打三棒鼓、敲碟子、唱小曲等形式沿门乞讨,奔走四方。穷苦的人们只好身背三棒鼓,或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流落他乡,穿林过市,沿门乞讨唱花鼓。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使之逐渐形成这一形式独特并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走唱形式。

由此可见,特殊的环境创造了三棒鼓艺术。清代末叶三棒鼓与凤阳花鼓合流,流传更广。为谋生计,沔阳、天门一带的人们背井离乡,浪迹天涯。“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哐哐,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听来令人伤感万分!

三棒鼓是边舞边击边唱。三棒鼓一般由3~5人组成,1人打鼓唱词,1人锣钹配乐,1人耍花棒。花棒有3根,长约33厘米,人左右手各拿一根,将另一根抛到空中,左右开弓,击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打三棒鼓的技巧性很强,思想要高度集中,抛刀抛棒用力要适度,动作要敏捷准确,稍有疏忽大意,不但表演失败,还会被刀划破手脚或误伤他人。因此,凡是学打三棒鼓者,均需经常练习飞抛接技术,做到闭目均能抛接刀棒。因此,土家族青少年经常用三个卵石练习抛接技术,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不但会抛棒,而且能抛刀。

三棒鼓发展到宋以后,从演唱小曲到中长篇,并从话本、鼓词中移植事故,如《三国》、 《水浒》、 《封神榜》、《西游记》、 《薛家将》等。

据《沔阳实录》中载:“氏(陈友谅之妻)女形美而善歌舞,脚常曲行,口吐依呀……氏善刀法,三刀齐发,来回如飞……谅(陈友谅)编歌子队,演唱军兵间。” 民间羡慕其技艺精美,欲仿难学,通过不断探索改进,便用三把农村收割麦子的镰刀,将其锯成只留下一手能捏的小把,用双手轮换抛丢,很快成了民间的一种演艺形式,由于水灾连绵,百姓为了讨米谋生,只有将镰刀除掉剩下三根木棍,即成为“三棒鼓”。

三棒鼓的棒法来自于生活,“闹春耕”、“收割打场”、“庆丰收”、“拜年节”四套棒法具有浑厚的生活气息。每年春节,艺人们都结伴走村串寨拜年,不论贫富,户户必到。遇见特别贫寒的渔家,表演者还会将别家赠送的礼品转送,意图希望人人过节都欢喜。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