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昨日重现 文革回潮

【新唐人2013年6月7日讯】(新唐人记者李剑综合报导)中共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属下的半月刊《红旗文稿》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晓青的文章,文章指出:宪政的关键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属于资本主义,而不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德媒说,政治学家陈子明对号入座,要求公开辩论,陈子明指出杨氏文章是文革回潮论调。

日前,2013年第10期的《红旗文稿》刊登了杨晓青的文章《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被各大网站转载后,题目改为《宪政关键元素属于资本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或《宪政的本质属于资本主义》。

文章一开头就表示,近来中国社会上和学界有关“宪政”的呼声抬头。有人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打出“改革已死,宪政当立”的旗号,还提出在中国实行西方宪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主张,认为“中国梦即宪政梦”,甚至还有人论述了“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但杨晓青认为,“宪政”不属于中国共产党推行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制度”。

陈子明在《德国之声》刊文指出,其中的“改革已死,宪政当立”,正是他在2007年首先提出,后来又多次撰文阐述的观点。他说在看到杨文后,即在微博上要求与杨晓青公开辩论,并得到许多网民的支持,但杨晓青没有回应。

文中指出,杨晓青在这篇文章中,20多处近3000字都是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著作,这样的文章在“文革”中比比皆是。

他说,该文的中心内容是宪政“姓资不姓社”,并把“反动”、“颠覆”的大帽子扣在批评对象的头上。这种文革思维逻辑的文章之教条,态度之蛮横,令大陆学者对感到惊讶和好笑。不少网民则惊呼,姚文元、梁效又回来了。网民“牧羊童”写道:“杨晓青是更姚文元的姚文元!”

陈子明表示,1965年11月姚文元批判吴晗、彭德怀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揭开了“文革”的序幕。1975年姚文元的《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和张春桥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则可视为“文革”结束前“毛派”小圈子最后的哀鸣。姚文元式文章的标志,就是贴“阶级”标签,扣“主义”帽子。

到1990年代初,“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和平演变”的文章一度甚嚣尘上,但在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即收敛。党报党刊纷纷改口谈“改革”、谈“市场”。在这十年中,只有邓力群掌控的《中流》和《真理的追求》这两个刊物坚持贴阶级标签,坚持“问资问社”。到2001年8月,这两个刊物因为批评“三个代表”是“阶级调和论”,关闭停刊。

文革理论重来

杨晓青文章发表后,5月22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宪政”是兜圈子否定中国发展之路》,与之呼应。随后《党建》等中共喉舌媒体纷纷加入狠批“宪政”。而之前中共已透露出的迅速左转的政治趋向,先是高校“七不讲”传言四起,接着《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以及“高校16条”的下达和公布。随后,杨晓青等中共御用学者相继发表的企图连根拔除“宪政”理想的文章。

陈子明表示,由此可见,杨晓青文章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很大一盘棋”中的一个棋子。是姚文元式文章的重现,是对人们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包括“文革”中的历史沉渣就会重新泛起。从否定宪政向后倒退,一出溜就就可以回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乔木对《新唐人》表示,杨晓青等人突然发了好多莫名其妙的文章,让人匪夷所思,不知道是一种偶然,还是新领导人上台以一种思想和舆论的导向。

他说,如果说一般的网站比如《乌有之乡》或个人的博客,推出这样的观点,不需要做太多的追究。但是从《红旗文稿》它这个背景来说,不能不让人警惕。

去年12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上表示,要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并且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乔木认为,习近平的这些讲话体现的也是宪政思想。现在高层背景的刊物发表杨晓青的这篇文章,跟习近平的讲话互相矛盾,令人困惑和担忧。

6月1日,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前中共总理朱镕基入党介绍人郭道晖、李龙等老一辈法学家,在长沙市召开的法学家联谊会上,炮轰杨晓青等中共御用学者的反“宪政”论调,并高喊口号:“若要宪政灭亡,除非湖南人都死光!反宪政才是反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