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延安日记(212)

【新唐人2013年6月1日讯】【编者的话】延安日记》作者彼得•巴菲诺维奇•弗拉基米洛夫,苏联人,1942年至1945年,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身份,在延安工作。作者以日记形式,根据他的观点,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中共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织的接触以及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均有评述。

延安日记

1945年6月13日

按照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央委员会由45人组成。在选举中央委员过程中,代表们投票反对鄞发、王稼祥和凯丰。

决议规定候补中央委员的人数为33人。

当选中央委员的有44个同志。

鄞发与凯丰的落选只是使毛感到不快,但他对王稼祥的落选倒是当真感到苦恼。要把凯丰和鄞发留在党的领导机构内,是完全没有希望了。可是,毛打定主意要把王稼祥拉进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大会不选最后一个中央委员的原因。毛泽东向各代表团的领导和代表们公开施加压力。

另外,他还向大会建议,把王稼祥列入候补中央委员的候选人名单内。

前一天,他要求代表们不要选第45个中央委员。

在选举候补中央委员之前,中共中央主席讲了一次话。在讲话中,他向代表们强调了王稼祥对党的贡献。

结果,王稼祥不仅当选候补中央委员,而且是第二个得票最多的人!

新的中央委员会计划在一周内召开一次全会,毛泽东将在会上操纵一切。毫无疑问,即使不是在第一次全会上,那么,在以后的全会上,毛泽东也一定会把王稼祥增选进党的中央委员会的。
———-

毛泽东在反对派在思想上的动摇不定,不仅使毛可以在压制他们,而且后来还能同他们中的一些人一起,诋毁共产国际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和联共的经验。“莫斯科派”放弃自己的立场,使毛泽东有机会修正马克思主义,从而带来了种种后果。(待续)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