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三月三 上巳节

【新唐人2013年4月12日讯】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阴历三月初三。

传说中这一天还是西王母生日,每年此日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各路神仙都会赴瑶池献礼祝寿,著名的“麻姑献寿”由此产生。据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上巳节在诗经中也是中国的情人节。现在人们大都认为“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七夕拉开的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中国原本有自己的情人节,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情感丰富的华夏先民在《诗经》时代就曾举办过自己的情人节——“上巳节”,也有表达爱意的花朵——“芍药”。《诗经•郑风•溱洧》中便刻画了一幅淳美的古代风俗画,带我们回到了《诗经》时代那个已经消失于时间丛林中的情人节——上巳节,听到了芍药花瓣中间传出来的爱的声音“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上巳节也是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在我国不同地区对于“三月三”的定义是不同的,节日的叫法和习俗自然也大相径庭。

佘族

每年阴历三月初三,佘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乌米饭是佘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则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布依族

这一天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因此有杀狗请客的习俗;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山神”的生日。

侗族

侗家传说中,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人们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侗家节日期间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瑶族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用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黎族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称三月三为“孚念孚”,是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在我国古时,上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民间的传统活动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以及歌会等。古人有浮蛋乞子的习俗。在野餐时将煮熟的鸡蛋、鸭蛋等投入河中,使其顺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从水中取而食之,谓之“曲水浮素卵” ,蛋在任何一个文化里都是生育的符号;也有人将红枣投入激流中,叫“曲水浮绛枣”。壮族、侗族等民族,三月三还有吃彩蛋的习俗。唐朝时,三月三还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但自宋代之后,上巳节的许多传统逐渐消失了。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