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鼎基金会 回顾科学历程

【新唐人2013年04月07日讯】(中央社记者林孟汝台北7日电)曾利用清华原子炉,发展出医药用放射性同位素制造程序的前清大教授张昭鼎逝世已20年。张昭鼎纪念基金会将举办研讨会,回顾台湾科学的过去、展望未来。

民国82去世的张昭鼎,民国22年生于台南,因父亲早逝,由母亲独力扶养,初中毕业后,自屏东赴台北求学,半工半读完成高中与大学教育。

民国46年毕业于台大化学系,随即进入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攻读放射化学,于民国48年获得硕士学位。

在台大、清大求学期间,与前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成为好友,共同为提升台湾的科学而奋门。

张昭鼎曾利用清华原子炉,发展出医药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制造程序,并于国际原子能总署接受为标准制程。

民国52年,利用铍10及铝26等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铁陨石宇宙照射年龄,并获博士学位。

民国57年返台任教于清华大学,兼职于中山科学院,并开创了无机化学的先河,提升了核子化学的水准。利用铀汞的特性,为核燃料铀金属提炼,发明了崭新的制造方法。

民国59年获选为第8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民国68年,被推举为清大化学系主任。

民国71年,为中央研究院筹设原子及分子科学研究所。基金会将于20日在台大举办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回顾台湾科学的过去、展望未来。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