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稻源自珠江流域

【新唐人2012年10月5日讯】(中央社巴黎3日综合外电报导)根据今天发表的米基因体序列“地图”,所有稻(亚洲型栽培稻)的始祖来自中国珠江流域。

这篇刊登在“自然”期刊(Nature)上的论文说,第一批栽培的品种“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蓬莱米),是由数千年前华南珠江流域中游的野生稻栽培而成。

稻米与小麦、玉米并列“三大”作物,供应全球粮食所需,迄今已衍生出数百个品种。

稻的起源,是科学界长期争辩的议题。

科学家对第一种稻出现的时间、地点始终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第一种稻出现不是单一事件,是两种野生稻同时为人种植为栽培稻。

稻可分为两个主要亚种-“粳稻”和“籼稻”(Oryza sativa indica,在来米),前者粒短具黏性,后者粒长而不黏。

大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为首的研究群汇集了巨大的资料库,来比对稻米基因体(基因组)序列的细微变化。

资料库涵盖了各地不同型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446种,粳稻和籼稻共1083种。野生稻是现在食用、贩卖稻米的原生种。

若干理论认为籼稻与野生稻是各自独立栽培出来的,研究人员说,透过拼出稻米品种的谱系,就能证明这种理论是错的。

第一种籼稻应是由粳稻和野生稻杂交培育而成。

这个杂交种后来传到东南亚、南亚,农民为适应各地环境,栽培出数种品种,因而产生独特的籼稻。

这篇论文没提到人类将野生稻培育为栽培稻的确切年代。不过,2011年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论文说,第一种栽培稻出现于8200年前,这个时间符合中国长江流域出土的考古证据。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