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连载】《民族英雄蒋介石》(十八)

【新唐人2012年8月29日讯】【导读】真实的蒋介石虽然并非道德完人,也非圣人,然而却不失为一个仁心有余的正人君子,堂堂正正的英雄伟人。他的一生时而波澜壮阔,时而波涛汹涌。本来他完全可以引领中国人民走出受列强欺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不幸的是,由于邪恶至极的共产党恶魔的强力干扰,竟致壮志未酬身先死,以致大陆中国人民迄今仍真正生活在毫无法律保障,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的水深火热,道德沦丧的罪孽深渊之中。

本书根据英美各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的相关二十余部专著综合编译 ,着重参考了日本中日关系专家Keiji Furaya的经典名著《蒋介石:他的生活与时代》,张戎女士之《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辛灏年博士之《谁是新中国》和美国专家乔纳森之《蒋介石大元帅和他丢失的国家》与《一个伟大的强国兴衰史》,及大量相关专题论文。作者在大量研究中日双方历史档案及精研蒋介石众多演说,信件,日记的基础上撰写了此部宏篇巨著,内容详实,论据充分,立论客观公允,是西方包括汉语世界研究中国现代史和蒋介石的权威经典著作。书中披露的大量真实史实,对还原蒋介石和中华民国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接上期)

三十八 国民党与苏联决裂

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因为清党后,中共党员从五万降成一万,从上到下弥漫着悲观失望情绪。八七会议由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监督,主要解决领导问题,陈独秀成为替罪羊,他躲藏在武汉近郊未出席会议。与会者是瞿秋白,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和其他人,瞿秋白当选新任总书记。九月十九日中共政治局决议不再使用国民党的标语。瞿秋白奉共产国际之命奉行冒险主义,主张采取军事对抗行动,计划武装起义,推动革命浪潮,决议在湖南和湖北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率领二-三千(实际上仅约一千五百人,到上山为匪时仅剩下约五百人)农民,矿工,旧军人和无业游民到处挑动暴乱,人民视毛的队伍为土匪,他们的作为也确实与匪帮一样。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样样干,但农民并未跟随毛造反。瞿秋白归责于毛泽东,解除了毛的政治局侯补委员职务。

彭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毕业于日本的大学,一九二一年加入中共,参加过南昌暴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一日他在广东海丰和陆丰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没收地主土地,不到三个月赤卫队屠杀了不下一万人。一九二八年三月该苏维埃政权被国军消灭。

一九二七年八月和九月初,武汉政府与南京政府谈判,产生了一个宪政特别委员会,讨论各方分歧。正当似乎达成协议之际,汪精卫谴责联合观念。一九二七年九月唐生智趁蒋介石辞职之机,进军南京中心地区,但随即唐生智军中发生叛乱,十月南京军反击进军包围武汉,(注一)汪精卫于九月中旬撤离武汉,唐生智陷于孤立。经一个月的战斗,被南京军击败,武汉政权也随之完结。

三十九 广州暴动

一九二七年十月中旬,由于蒋的辞职,使得武汉政府中那些反蒋的人重新与南京政府合作,包括许多武汉的领导人;应张发奎之邀,汪精卫前往广州,决定以广州作为反南京蒋政府的基地。欲达此目的,他首先得清除支持南京政府的李济深,因此汪精卫支持张发奎赶走李济深。汪精卫坚持召开中央执委会全会是唯一合宪的解决方案。十一月汪精卫,胡汉民,宋子文在广州发起新的国民政府。蒋介石此时回到上海,支持汪的提议,并邀请汪到上海商谈,协商组建一个新的联合政府。(注二)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七日张发奎在广州发动小型政变,将反汪精卫的军人赶走,激怒了在上海和南京的许多国民党元老,谴责共产党在广州的影响;十一月十五日汪精卫以赴沪与蒋介石谈判为由,邀请李济深与他一道赴上海。当汪李尚在途中时,张发奎发动政变,夺取广东政权。黄绍雄省长被迫逃亡,张的军队开出广州反击广西军,致使广州城内仅留少量部队住守,而留守广州的黄浦军校士官团和另一个团皆受共产党影响。广州暴动时叶剑英在军校工作,由另一共军梁平楚指挥约三千名士兵。共产党预计有大量工人参加,海陆丰农民苏维埃亦会予支持。张太雷和叶剑英及纽曼在苏联领事馆阴谋策划暴动计划。十二月十一日,军校士官生团首先行动,占领警察局和多数政府大楼,成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苏兆征任主席,苏人在上海,由张太雷代理。叶挺任红军司令,恽代英任总书记,彭拜任土地委主任。虽然街上有成千上万人,但极少人加入暴动,仅是一些流氓手扎红布条,烧杀抢劫,混乱和大屠杀持续了三天三夜,全城约一万五千人丧生。官员,商人被杀,警察局被袭击,主要商店均被抢劫。

国民党随后开始反击,战斗特别残酷,李福林的第五军团和第四军团第二师的薛岳部开始反击。张太雷当场被打死,叶挺逃至香港。事后调查的秘档显示,苏联插手了广州暴动。查明一名苏联副领事和他的助手牵涉暴乱,十二月十四日,南京国民政府解除与苏联外交关系,关闭苏联在中国所有外交和商务机构。按官方数据广州暴乱导致五千七百人死亡,女人凡短发者皆枪决。苏联领事馆遇袭击,五名外交官被杀,南京政府随即下令关闭全国苏联领事馆。(注三)广州公社一开始便注定失败,它未得到预期的市民,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四十 北伐第二阶段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一-十三日共产党广州暴动,促使南京政府关闭全国苏联领馆,重创了汪精卫的声誉,且由于汪与左派的关系,削弱了他在国民党中的实力,迫使他选择退休到法国。(注四)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孙传芳部一万人,张宗昌部六万人,在装甲车和安国军飞机协助下大举反攻。北伐军在两天内击溃他们并将其赶至山东边境。蒋介石由于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国军的胜利,及上海工商金融界的财金支持而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再次任命蒋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任命蒋任中央军委主席。到一九二七年底,蒋介石已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无可争议的首脑。(注五)

一九二八年一月二日南京政府电报蒋介石要求他立即复职,完成北伐任务。党政军领导人皆来电支持。一月四日蒋在谭元凯,陈立夫等人陪同下离沪赴南京,沿途受到民众自发欢呼。谭元凯为欢迎群众的热情场面感动,对蒋说:“今天人民对你的归来兴高彩烈,与去年八月他们得悉你辞职的新闻后的沮丧与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月七日蒋正式恢复北伐军总司令职,两天后蒋向所有的官员和部下发表一篇文告,表达去年未等到中央当局正式接受他辞职,而局势却有必要使他离开的遗憾。他说,“非常感谢战友们,为了党的事业,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外困难而英勇奋战”。他表达了一种信念:“党的团结很快将得以实现,在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们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北伐,实现孙中山的遗愿”。同日,蒋亦向国民党员和全体国民发表另一篇文告:请求他们的支持。蒋说:“我想要我的同志们携手并肩,我的同胞们支持我们……我渴望你们的忠告和建言,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你们。”蒋起誓他自已将“支持中央当局,以便加强政府的基础,镇压所有共产党活动,以便保障人民的和平与秩序”。蒋说:“至于所有的党政事务,我认为中央政府当局应负完全责任。作为中央执委会委员,我将遵循其他委员的指导,并共同承担责任”。(注六)恢复北伐,统一中国。

四十一 中央执委会四中全会

一九二八年二月 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召开四中全会,三十六名执委,十二名监委,到会二十九人。汪精卫及其追随者未出席。会议由谭元凯主持,蒋介石在开幕式上说“共产党用尽一切手段,阻碍我们的革命,破坏了我党的纪律原则,我们发现了他们的阴谋。今天到会的都是我党的忠诚党员,这次会议是我党焕发青春活力的会议。它也给我们一个机会,使中国恢复青春。”(注七)会议重点解决重建组织和政府的问题。废止先前与苏联合作及容共的决定。召开常委,国务委和军事委会议,决定全国党员重新登记,并定于八月召开国民党三大。

新军委有七十三名委员,蒋任委员长。谭元凯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续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大会一致决议全党竭力完成北伐。

会后蒋介石先到徐州前线考察军队和战略要地,然后回南京重组第一路军为第一集团军(共十八个军何应钦任司令)。一九二八年二月 日蒋介石赴开封与冯玉祥商讨北伐,蒋将冯玉祥的二十五个军的国民军重组为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十一个军组成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十六个军组成第四集团军。另有九个独立师。北方军阀则由坐镇北京的张作霖指挥的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和杨义庭部共约百万。

注 释

【注一】 Edwin P.Hoyt, The Rise of the ChineseRepublic,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New York 一九八九)p. 八七

【注二】 Dick Wilson,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Weidenfeld and Nicolson(Academic) London, 一九九一)p.二四

【注三】 Jonathan Fenby,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China:The Fall and Rise ofa Great Power, 一八五零-二零零八.(Allenlane Penguin Books, 二零零八)p.一六一.

【注四】 Wolfgang Franke, A Century of ChineseRevolution 1851-1949,(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一九七零) p.八零

【注五】 Dick Wilson, China’s Revolutionary War,Weidenfeld and Nicolson(Academic) London, 一九九一)p.二五

【注六】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一九八一)p.二三七

【注七】 Keiji Furaya, Chiang Kai-Shek His Lifeand Times, translated by Chun-Ming Chang, (St.John’s Universtity 一九八一)p.二三七

(待续)

文章来源:百家争鸣【郭国汀律师专栏】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