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谈天窗与和谐

【新唐人2012年8月13日讯】 昨日,老夫《贵妇杀人案—电影故事梗概》一文在本站被置顶推荐十小时后,最终还是难逃“和谐”之手!尽管我在开头已经“含泪恳求”各位看官,本文“纯属虚构”,千万莫信,可看来还硬是有人信!而且信的还是下令“和谐”的冒号。呵呵,老夫小文,近期频遭各类网站“和谐”,对此,我已经不再义愤。只是将它视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种伴生现象,犹如细菌病毒将要伴生每个人一辈子那样!

不过,老夫还是忍不住要弱弱地劝一劝这下令“和谐”的冒号们,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就算您能“和”得了一家甚至“千家”,您还能“和”的了“万户”吗?您是否知道当今这世界上还有多少网站?据不完全统计,有2.55亿个!这还是截止2010年底的数字!这数以亿计网站,您—-都能“和”的了吗?都能“和”的起吗?

“江南一叶,千古奇冤;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首诗背景,在中国凡读过小学课本的人都知道。它只所以能产生,就是因为当年恶劣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致。当时有“开天窗”之说,只是,作为小学生的孩童,在那个年龄,未必能明白“天窗”之词折射出深刻的政治及社会含义!但,活到这把年纪,老夫现在算是明白喽。时代毕竟在进步,六七十年后的中国,这“天窗”也进化到“和谐”的高级历史阶段!

应该承认,这“和谐”背后,也还是伴随着一种历史进步的!在建国后长达半个世纪时间内,咋就没有“和谐”说呢?因为在那些时期,就根本没有讲真话的地方!所以也无须“和谐”。这新闻“和谐”,也是出现在近十年内中国政治生活之中的一种新现象。它的出现,正明确无误地告示着中国人民的表达通道,已随着互联网媒体几乎无可控制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这是个历史趋势,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机构都阻挡不住的!孙中山革命老前辈在开国之初不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吗?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全球环境中,若中国的“冒号”们,仅仅还是把对舆论的控制,理解在“堵”或“封”,而不是“疏”与“导”上。那么,终会有你彻底“堵”不了“封”不住的那一天!

最近一段时日,和网管朋友打交道较多。这几天,只要老夫一想起“和谐”之词,就有点好笑!唉,最近几年,中国网民糟蹋了多少美好的词汇哟!现在,社会交住中,再无一人敢称年轻女子为“小姐”!凡年轻女孩,也再无一人敢对外宣称自己有“干爹”!还有那“规则”,本意没有任何倾向,是老实巴交的一个词汇。可现在有人好事,非要于那“规则”前,加上一个“潜”字,便成了“潜规则”,这一下就平添了几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感和性感!说实在的,当胡大人登基之初,提出“和谐”概念,老夫也曾激动过一阵,认为中国从此将实现“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和谐”社会。可如今,在他老人家行将退朝之时,这“和谐”二字,咋又变了味儿呢?

在这里,想和各位看官重温一下本文标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历史故事……

《国语·周语上》记载: 厉王是周第十代国王,当政国力已现衰象。此时外族入侵、诸侯作乱、贡赋减少,国库空虚。偏周厉王又奢侈荒淫,财政频现危机。

厉王决定加税,但该收的都收完,如何再立名目?手下献策对重要物产征收“专利税”。不论王公百姓,只要采药、砍柴,捕鱼、射鸟,都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想起数月前,黑省昏官要将太阳能和风能收归国有)。此法一出,便遭百姓强烈反对,连一些开明官吏也觉不妥,纷纷进言。有人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利益,是很伤人心的做法。”可厉王听不进!

实行“专利”后。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民怨沸腾,市面流行歌谣: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大鼠呀大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百姓对厉王充满怨恨,纷纷咒骂。大臣召公见形势危急,上言:“百姓们实在受不了,专利再不废除,就会动乱!”厉王不听。他让巫师监视百姓,如发现有人谈“专利”,便杀头。从此,人们虽牢骚满腹却只好一言不吭,熟人相遇不敢交谈,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整个社会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厉王以为残暴统治产生效果,对召公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厉王置之不理,更加残暴统治。

国人实在忍受不了!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聚集起来,冲向王宫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镇压民众,可士兵全是平民出身,他们见国人造反,也加入其中。厉王见大势已去,只好带了随从,溜出王宫。临走前把太子托付召公。

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怒火难平,决定找太子抵罪。他们得知召公收留太子,就勒令交出太子。召公想:“过去天子不听我劝,才到这般地步。现在我交出太子,难免有人说我对天子不忠伺机报复。当初我答应保护太子,好让王安心,现若交出,岂陷不义?可国人不见太子定不答应,如何?”他考虑再三,最后用自己儿子代替太子,交给起义群众,太子幸存。

国人暴动第二天,卫国封臣共伯和带军平叛,可起义群众在他到来之前已散。于是共伯和就率部驻扎王宫。厉王在逃不敢回国,太子虽在国内,但年龄太小不能主事。他是召公用儿子换下来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到说出真相之时。于是召公提出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大臣皆赞成。共伯和虽是代理,但实际执政、问事同天子。所以这二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也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年代可考。

共伯和执政后,采纳召公建议,废除厉王“专利”,减少繁多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趋于稳定。史书把共伯和执政时期,称为“共和”。转眼十四年过去,周厉王死,太子也在召公家成人。召公觉时机已到,于是上朝对共伯和及众臣讲了真相,大家一致同意让太子继位。共伯和知己不是周室正宗,若争难以服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亲自到召公家把太子迎进王宫,隆重登基。此后,他回到原封地。新即位天子,就是周宣王。

呵呵,一段很有意思的近三千年前的中国历史故事,但不知,三千年后的中国冒号们,能看的懂吗?他们有那个理解力吗?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