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银行 成金控获利双引擎

【新唐人2012年8月12日讯】(中央社记者田裕斌台北12日电)金控业之间越来越像,原本各有特色的国内金控,近年来纷纷补强自身金融版图,其中,尤以寿险银行双引擎蔚为主流,显示单靠一只脚站立的获利模式确有不足之处。

2001年台湾开放成立金控,当时吸引有相当规模的金融业者纷纷改组,不过囿于各有所长,除了银行转型金控家数较多外,也有大型寿险业、证券业投入金控行业,形成各有所长的百家争鸣态势。

不过,随金融业愈趋成熟,由国泰金控合并世华银行后,创造的“双引擎”模式,引发众家金控仿效,加上富邦金控吃下安泰人寿后,连年夺下金控获利王,更让金控业普遍认为,双引擎模式无论在资金运用及获利效率上,都有可行之处。

业者表示,以金控业主要子公司包括银行、寿险、证券相比,证券业、产险业、投信投顾业跨入门槛相对较低,反倒是银行业、寿险业因资本需求大,主管机关监理态度较为严谨,若非一开始就专注的本业,要再跨入有一定难度。

也因此,当外资寿险业因新会计准则造成资本需求大增,而纷纷选择退出台湾市场之际,让国内原本以银行为主的金控有了可乘之机,包括日前才宣布吃下台湾纽约人寿100%股权的台新金控、或是去年买下大都会人寿的中信金控,都是借此机会补足旗下双引擎动能的金控。

业者分析,银行业获利主要来自于存放款净利息收入,及销售保险、基金等金融商品的手续费收入,获利属性稳定,反观寿险收取保费,等于具有大量吸收资金的能力,也让金控在资金运用上可更有余裕,创造更多获利来源。

举例而言,包括国泰金、富邦金旗下的人寿可运用资金动辄上新台币兆元水准,除了国内股、债券外,也可投资不动产,或追逐利差较大的海外投资商品,且因有一定的资金规模,在避险策略上也可较活,一旦操作得宜或遇上多头市场,获利能力都是银行的数倍之多。

不过,切入寿险业的银行型金控也需注意汇率波动及责任准备金提列对于金控资金运用的负担,尤其在传统保障型险种重回主流下,准备金提列比例高,虽长期而言可提高新契约保费价值,但短期内难对金控获利有具体贡献,这也是从银行跨足寿险,意图构建双引擎的金控在展现雄心前,需精打细算之处。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