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忆故宅(七)

【新唐人2012年8月10日讯】前面说过大门洞和门楼,现在该介绍到真正的“门”了。门的组成包括:门板、门框、上槛、下槛、门枕石。我们一般认为门板四周的框子就是门框,但严格的说只有左右两边叫做门框,上边的叫上槛,下边的叫下槛,又俗称门槛儿;门枕石俗称门墩儿。

门面小的只有一圈门框,门面大的有上边两层槛和内外两层框,靠墙的是抱框,靠门的是门框,抱框和门框之间填以木板,叫做余塞板。有的门框上挂着寓牌,标明住宅主人的姓氏,如“张寓”。我以前还见过一家门框上钉着木牌,木牌上是“一善”两个字,不知何意,问了一位老先生,他说他也拿不准这家主人的意思,但有句老话是“一善压百恶”,可能与此有关。

大门以上是中槛、走马板和上槛,如果有匾额就是挂在中槛以上。下槛俗称门槛儿也是高低不同,门越大门槛越高,有的可以达到膝盖的高度,所以那时候说谁家不一般就说“你家门槛儿多高呀!”那么高的门槛进出不方便,所以就做成活动的,白天把门槛儿拔下来放在门洞里,晚上或没有太多人进出时再把门槛儿插上,记得小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得关大门,其中一项工作就先把大门槛儿插上,再从里边把门闩插上,所以我们晚上在屋里总说“出去看看插大门了嘛”。听妈妈说文革那时候她亲眼见过红卫兵折腾一个小脚老太太,因为老太太家里成分不好又住在深宅大院里,这是典型的剥削阶级,红卫兵打着、骂着逼那个老太太站到大门槛上去,那意思是你家门槛既然很高你就站高点,老太太挺费劲爬上去两个小脚哪里站得住呀,像踩钢丝的一样,而且还不允许用手扶门框,结果老太太摔下来滚到台阶下面,当场就起不来了——腿摔断了。那个可怕的年代这高门槛也是罪恶的,也得因此付出血的代价。

门板是很厚重,背面有外露的穿带,既增加坚固程度还可以用于上门闩;正面是平板的,有门钹、门环、下边有如意形的铁板,这些既有实际功用又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就像大门有了五官一样。大门中间大片的空白可以贴门神、也可以写上门联,比如“诗书继世、忠厚传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但我也见过有时代烙印的门联,比如“伟大的毛主席万岁”之类的,说来和幽幽的四合院很不搭调,但那个时候四合院的一切美好优雅都是属于被批判的,因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门窗也没有合页这种东西,大门的固定和开启是靠把大门上下的门轴固定在下边石头的轴碗和上边木头的轴承里。上边木头的轴承就是在一棵横木上挖出两个洞,分别套进两扇门的上门轴,这根横木固定在上槛或中槛,固定不是用铁钉,而是用木销子,木销的正面在门槛的外面,叫做门簪。下边石头的轴碗是在一块大石头上凿出的,这块大石头叫做门枕石,门框和门槛就骑在门枕石的中间,大门里边一半托着大门的重量,外边一半起着平衡重量和装饰作用,这就是俗称的门墩儿。

这门簪和门墩是整个大门最精彩之处,门簪是木雕,门墩是石雕。门簪上一般雕刻花卉、吉祥文字等。门墩有方的,侧面有瑞兽、八仙之类的图案;最好看的是抱鼓石的,下面是须弥座,上面是竖着放的石鼓,鼓上卧着小狮子,鼓心上的雕刻“五蝠捧寿”比较多。五只蝙蝠围成一圈,中间是一个寿字,蝠是福的谐音,五福最早出于《尚书洪范》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攸:行)好德,五曰考终命”。现在中国社会所谓的成功人士,多少是为财而死、为权劳心、为利坑人,最后自己心身疲惫甚至英年早逝,身后骂名一片,如此说来这些成功人士真算不上幸福,你看五福他能占几项?

结实敦厚而美观的大门墩,祖祖辈辈都是孩童爬上爬下的地方,在此嬉戏打逗、在此乘凉消夏、在此听故事唱童谣,“小小子,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要媳妇干嘛?点灯、做饭……”不知从多少个老奶奶的嘴里唱给小孙子,就这么陪着人们一辈辈的长大、变老,又唱给下一代。以前我是很喜欢欣赏各家门前的大门墩,不同的样式,不同的图案,各有韵味,所以爱在胡同里闲逛,那个乐趣毫不逊色摩登女郎逛名品店。

其实我看到的门墩已经是残破不堪了,几乎我没在我家周围见过一对完整的作品,因为文革破四旧,红卫兵小将革命激情冲天,扛着大铁锤到处窜,把所有的门墩都砸了。有的门墩雕刻极其精美,听老人讲当时宅子的主人都爱惜备至,平日用木匣罩上,生怕进出磕碰,只有年节或贵客临门才打开展示一番,可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么精美的艺术品怎么就被当作了邪恶的象征呢?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即便如此,就像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一样,你还可以欣赏她的美。后来城市改造的步伐飞快的迈进,几百年的幽深巷子退出了这座城市,在此灰飞烟灭之际我好心痛,我就要看不到这些门墩儿了,推土机把它们连同昔日的生活无情地推进了建筑垃圾。我在废墟上徘徊寻找着,希望找到品相尚可的抬回家或放在墙边摆放花盆,或放在厅里当别致的石凳,让我儿子还可以有个门墩爬上爬下。可是负责拆房的包工头发现有人关注这些“垃圾”,就像看到了商机,漫天要价,此事无果而终,每每想起仍心存悔意——当初怎么就没狠心买下来呢,总觉得还有机会,就这么错过了,谁能想到这一切消失得那么迅速!现在只有凭着记忆去给儿子讲那些悠闲平实的生活往事,不知道在水泥盒子里出生、电子游戏陪着长大的他能不能理解昔日美丽的画卷……(待续)

文章来源:《新三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