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奇:中国运动员是只会比赛的机器人吗?

【新唐人2012年8月1日讯】据媒体报导,伦敦奥运会开始后,一向是欧美运动员唱主角的游泳项目,突然刮起了中国风,让许多外国记者纷纷对中国运动员兴趣大增,试图了解中国运动员。如果说以前,外国记者总是千方百计想挖一些中国运动员诸如年龄、兴奋剂等负面信息,他们现在更希望了解中国运动员的感想、成长经历、未来目标等信息。按道理说,这是中国体育人融入国际主流运动项目领域、展示形象和重新确立自身地位的契机,然而结果却是失望的。孙杨在当晚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冠军后,面对上百名中外媒体记者,新闻发布会上他只回答3个问题后就在中国队相关负责人的要求下离开,理由是明天还有比赛,必须回去休息。各路记者等候了两个多小时才等到孙杨出现,但发布会仅仅举行了几分钟就宣布结束。

这让外国记者一片哗然,有人立即提出,“奥运金牌选手的发布会怎么能这么短?”发布会主持人当即征求孙杨和中国队相关负责人的意见,但中国队已经不愿改变原有决定,孙杨在现场的一片怨声中匆匆离开。而在孙杨之前,美国选手罗切特和韩国选手朴泰桓的发布会分别进行了20分钟左右,两人分别回答了十几个问题,直到所有记者都没有问题后,两人才礼貌地离开。罗切特和朴泰桓均身兼数项比赛,第二天同样都有参赛任务,但这没有成为他们提前结束新闻发布会的理由。更让人难堪的是,在孙杨离场之后,冠军叶诗文的赛后新闻发布会同样让媒体感到不满。16岁的叶诗文游泳技能世界一流,但她显然没有接受过任何与媒体交流的培训。在新闻发布会上,无论记者提出怎样的问题试图了解这个看起来非常单纯的女孩,她的回答总是只有一句话,“很激动、很兴奋、训练很苦”。媒体与叶诗文的交流显然存在明显障碍,以至于有记者最终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并不友好的问题,“你是只会训练、比赛和拿牌的机器人吗?”。

首先,这是中国媒体人的进步。感谢《中国青年报》,区别于以往千篇一律的赞颂,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更深入挖掘了“运动员国际化”这一迫切前瞻性的视角,并发问:“中国竞技体育的成绩正越来越受世界瞩目,但如果运动机器人成为中国运动员的代名词,那么优异的成绩究竟会是中国竞技体育的荣耀还是讽刺?”

其次,这是中国体育人的悲哀。不惟游泳运动员,自从中国运动员伴随着“振兴中华”的响彻全国口号,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走入世界奥运大家庭后,“运动员国际化”的步伐一直步履蹒跚,体育的举国体制让运动员从小被国家包办一切(训练,隔离),运动员承受的超常压力(改变自身命运的渴望、家庭的希望、给国家拿牌的任务等),中国体育政治的自身特色,都让运动员成了比赛的机器,纵是摘金夺银后鲜见那种国外运动员的淡定、超然,不是表情肃穆,少言寡语,就是默默流泪,让人看不到奥运精神带来的乐趣。体育政治化,体育利益化,已深入到中国体育的角角落落,盘根错节,难言乐观。多年前的“小山智利事件”,这一次伦敦奥运会的“周俊成为地方利益博弈牺牲品”,就是体育政治的冰山一角。

最后,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写照。中国体育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强大而走上国际舞台的,体育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中国代言人的脚色。这个“代言人”出身“百年屈辱”的国度,一方面她极度自尊,渴望尽早融入这个世界,被这个世界承认,一方面她又极度不自信,把外来的一切批评视作“有色眼镜”,拒绝接受,同时对外来的一切赞美坦然笑纳,并作为资本到处炫耀。外人想知道她的一切,可她只想让人看到她想让你看到的部分,一切都取决于她的“愿意”和“不愿意”。中国人成为世界旅游大军,但“不文明”的指责不绝于耳;中国人成为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暴富的中国”概括一切,仿佛中国没有了世界第一的贫困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世界工厂声名日隆,但“经济动物”的口碑如影随形……这就是中国,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身躯日益庞大、个头日渐挺拔成员的真实心路。

机器人的称谓固然令人不爽,但一味抱着讳疾忌医的心态拒绝一切,那就永远只能是体育大国,而不会成为体育强国,中国走向世界只会是一句空话。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