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评鉴纷争 脱钩退场声浪起

【新唐人2012年7月2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2日电)大学评鉴的初衷是协助学校改善品质,却因与“退场机制”挂钩,形成部分扭曲现象,中研院院士发起检讨大学评鉴连署,引起共鸣,未来评鉴是否与退场脱钩,成为瞩目焦点。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返台参加院士会议期间,走访各大专院校,发现学校动用大笔经费、召开100多场准备会议、印制的文件堆积如山、教授疲于奔命等怪象。他在院士会议上发起连署,已有多名院士响应。

林毓生认为,大学评鉴已干扰学术自由,教授苦于应付评鉴,易影响原有的教学、研究工作。他认为评鉴不该做得太频繁,也不该成为淘汰办学不佳大学系所的工具。

林毓生点出大学评鉴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长蒋伟宁今天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也指出,大学评鉴的目的,是帮助学校改善教研品质,而非淘汰系所,目前评鉴与退场机制挂勾的方式,的确有检讨的空间。

世界主要国家大多设有定期的大学评鉴,但不见得与退场机制相结合。台湾现在的社会氛围,认为大学过多、大学生满街跑,一直存在着淘汰办学不佳学校的声浪,因此产生评鉴、退场挂勾的模式,但也让评鉴变成各校“生死攸关”的问题,不得不大张旗鼓、全力以赴,形成院士们口中的扭曲现象。

过去有学校系所各自为政,教授各管各的,没有统一规划的课程,老师用“万年教材”上课,学生用“万年笔记”应付。大学评鉴让学校、系所有了“令箭”,得以推动教师共同向前,维持教研品质稳定,还是有它的功能,绝非一无是处。

蒋伟宁表示,未来朝向由各校“自评”,研究型、教学型、科技大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可依各自的发展特色打造专属的指标,这项政策应能改善过去偏重单一指标的乱象。

教育界人士认为,更该检讨的是大学退场是否仍应与评鉴挂勾。事实上,随着少子化、学生来源的减少,“市场机制”就能自然而然地让招生不佳的大学退场、转型,根本不需以政策强制介入,教育部也不用夹在社会氛围和学术自由之间,弄得里外不是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