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平:高考背后的冷血

【新唐人2012年6月11日讯】随着高考的结束,一个又一个的冷血故事浮现出来。糟糕的不仅仅是这些故事本身,而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态度,甚至中国人觉得这本来就是应该的,除了冷血,别无选择,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冷血的游戏。

我们从这样的故事开始,一位女生在高考结束时被告知父亲已经去世两个多月,身边所有的亲人为了不影响她参加高考而隐瞒了她。某位考生的母亲在送孩子考试的路上被汽车撞飞,在众人的劝说下,该考生含泪参加考试。据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报导,在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迟到了几分钟,不能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又是求情又是下跪,最终考生还是未能参加考试。

死亡、鲜血、下跪…….长年在那个环境下的中国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一个孩子经历这些以后,也会觉得非常正常,特别是看到自己的长辈毫无人格地跪在别人面前乞求,连这些要是都觉得正常的话,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自己的人格何在?你作为旁观者,没觉得自己的人格也受到侮辱吗?或许你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看国外的新闻,有打架的,游行抗议的,杀人放火的都有,就是没有老百姓给人下跪的。只有国家元首给死难者下跪的份儿。

(在中国,这是两个常用的动作。)

很多中国人觉得反正人死不能复活,反正放弃高考也不能给母亲疗伤,反而会加重母亲的担忧。而且这个社会不下跪就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是下跪也解决不了问题。下跪的现象岂止在高考这个地方,从肉体,到内心,有多少人是真正站着的?总之,你所看到的一切再也激不起同情和怜悯,全社会变得越来越冷血。

对别人的冷血来源于从小别人对自己的冷血,以及自己对自己的冷血,然后渐渐地开始对别人冷血,对社会冷血。我们从下面的新闻里能够领略到中国下一代那种自我的煎熬。河北衡水中学去年70人考取北大、清华,吸引了周边以及北京尖子生;军事化备考、题海战术备受争议。

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用他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重复,连等待打饭的时间都要被利用上做题”。中国的教育变成了解题技巧的教育,而教育的方法就是熟悉各种题型,向出题人的思维靠拢。也就是毒药和解药的关系,永远冲不破出题人的框框。

衡水中学,随处可见标语口号。“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超越自我,挑战极限”、“放飞青春,勇攀高峰”、“自强不息,志与天齐”,班级旗帜上的标语是“为梦想浴血奋战”。“十二载潜心铸剑,今朝及锋而试”; “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梦想”。最后是大厅墙上有三句话:“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这被称为每日“三思”,真的能够思考出来什么吗?

这就是向中国最好的高等院校所输送的人才,别人没把你当人,自己也没把自己当人。重复性的训练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冰冷的机械手,只不过动作复杂一点而已,但是现代的社会需要的是那些设计机械手的人。正常情况下,最顶尖的人应该是出题的,没人提出课题,你解什么?至少是出题与解题的人同在顶尖者的行列。

中国从小只培养了解题者,这让人们司空见惯,大家觉得没有解题能力,光提出问题也没用,先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好了,然后再训练出题能力也不晚。这个过程跟人类正常的情况正好颠倒过来,整个过程束缚了人们的出题能力。如果中国人把国门一关,这样做肯定没问题,也肯定有些人巴不得把国门关上像朝鲜一样好管理。

但老外的孩子不那么教育,他们训练提出问题在先,解决问题在后,这样正好有中国这帮苦命的年轻人垫底了,所以中国被沦为世界血汗加工厂是有原因的。无论从体力,还是到脑力,永远是老外出题,中国人解题。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这种现象老外还看不惯,还跑到富士康的加工厂去调查,最后发现在中国,这样的工厂还算相当不错的呢,能有题解竟然成了中国人的幸福。

中国社会的这般淡漠造成没有最冷血,只有更冷血,更多的人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中国人多,没有办法,或者期望别人的怜悯和帮助,自己却随波逐流。你不信就看,此文一出,问题摆出来了,马上会跳出来一帮人来,要么解释,要么就指责为什么你不回来做点什么,总之跟他自己没关系。在中国别说出题,更多的人自己连解题的愿望都没有,这就注定地继续冷血下去。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