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宸:维稳不如维权

【新唐人2012年3月11日讯】今年两会的一大看点,便是全国人大发布的财政预算报告,其中公共安全开支一项,即通常称呼的维稳费用,竟然离奇高达 7017.63亿,比同期的国防预算6702.74亿还要超出,直是让人大跌眼镜。要知道中国国防预算,年年持续攀升,金额规模庞大,早已引起欧美各国关注警惕,更是惹得周边邻国心生恐惧,然而用于国内的维稳费用,却远远超出对外的国防预算,不得不想问,难道手无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威武比过武装编制的海陆空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彪悍胜过千锤百炼的特种部队?还有家庭主妇的锅碗瓢盆,火力大过重型机枪?不然何须如此大动干戈,严阵以待?防民胜于防外,对内重于对外,如此执政思路,实在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好笑的是,若是听从官方舆论宣传,政策教导,则此事大可不必进行。因为不是打开电视歌舞升平,就是翻开报纸欢天喜地,红光满面天天叫嚣一片形式大好,那里见到半点社会主义的乌云?然而官方不顾医疗、教育、社保等亟待资金解决的民生,不管交通、电子、机械等亟待财力支持的事业,却不惜血本加大投入维稳费用,提升公安装备,扩充警察人数,升级网络监控,增加情报管控,其实还不是涂脂抹粉的假象之下,隐藏着惨不忍睹的执政现实: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大规模反抗风起云涌,形式严峻到社会像一个超级火药桶,一点点摩擦出来的火星,就会引起不可想像的连锁反应,其反攻倒算,法对公堂的末世景象,如何不让一班既得利益者焦头烂额,紧张万分?

所以稳定,便成为当下所有政务里的重中之重。“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宗旨,早已被官家火烧眉毛急不可待地改成了“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由此政治逻辑、治国方略,不但天价维稳,是势在必行的特级要务;而且官员提拔,也是由此加以裁核审定。比如江西省委组织部就下发通知,对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特别优秀”的基层干部可以破格提拔,对敷衍搪塞的则要进行处理。用人政策如此,一班苦无用武之地的酷吏自然喜上心头,眉开眼笑,这下总算可以名正言顺地可以“大干一场”,落重本的维稳事业加以刽子手的虎视眈眈,成就一波波有杀错无放过的恐怖高潮。

然而实际效果又如何?哪怕器械可以武装到牙齿,人员安插布控到街道,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少,反而不断增加,早已经陷入当局愈镇压,百姓愈反抗的“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此种现状,不由得让人想到老子名言:“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按理来说,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本身已充分具备了维稳功能,何须再额外投入,况且升级到如此天文数字?比如媒体若真享受新闻自由,便能保证公民知情权;司法若能不受干扰,那么公正便可受到保障;民意能够充分表达,何须层层跑去上访?只要这些政府机关和办事人员,保证这些渠道的正常、民主、公正、公平、公开和科学的运行,那么,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不难分散纳入各自的体制路径,皆能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正常化的解决,而不至于发展到以高额到离谱的财政支付来维持稳定。

由此观之,天价维稳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制造出无数社会问题,但是当局面对紧张局面,却思维僵化,一意孤行,以为稳定可以由武力制造,和谐可以由暴行兴起,枪杆子里不但能出天下,枪杆子还可以治天下。但纵观历史,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政权可靠警察而取得平安,最多也不过是苟延残喘,比如纳粹的盖世太保再厉害,但也挡不住希特勒的绝望灭亡;前苏联的克格勃再威风,也档不住苏联的骤然解体。所以当局真要解决问题,应该转换思路,从维护公民权益做起。诚如《东方日报》之评论,“对当局而言,维稳固然必须,但更应该反思:为什么这些年“敌对势力”愈打愈多?维稳打击的对象究竟是谁?如果执政党能做到上下一体、执政为民,何至于官民矛盾如此激化?如果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何至于访民遍地?如果能做到教育公平、机会公平、就业公平,何至于民怨沸腾?如果吏治清平,反腐得力,又何至于社会矛盾尖锐?……政府维稳,百姓维权,看似针锋相对,其实,当局若能反其道而行,将维稳资源帮助百姓维权,中国社会何至糜烂到不堪一击的地步?”所以,与其大花力气维稳,不如真正用心维权,7017.63亿的资金能拿来花在老百姓身上,用不着日日紧张恐惧,社会冤气自然要少很多,你说是不是?

文章来源:《一五一十部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