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献血者积极性低 血荒全中国蔓延

【新唐人2012年2月2日讯】(新唐人记者陈皓综合报导)随着各类手术量的增加,中国大陆血液供不应求、择期手术需要排队的现象更加突出。用血量较大的手术,多需患者家属“互助献血”。献血容易用血难的事实,严重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血荒已经成为常态逐渐蔓延至整个中国。

中国新年前夕,河北廊坊的杨先生因患胃部肿瘤,住进北京某三甲医院。手术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浆,没想到医院竟然没血。杨先生的儿子和他的一名亲属分别提供了400毫升血液后,还缺400毫升。打遍电话,再也找不上一个能献血的人。最后,还是花了1500元,从“血虫”那里买了400毫升血。

据了解,在血荒最严重的时候,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库存不足2万毫升,是应达库存的1/20。医院每天储备血量,连一台手术都满足不了。无奈之下,有的医生亲自带着危重病人的申请,来到血液中心取血。

从去年12月开始,南京一些医院陆续接到“限血令”。南京市第一医院一天的用血量最少要1万多毫升,A型血和O型血最缺乏。血库负责人介绍,原来向血站申请多少,就会给送多少,但现在最多只给1/3的量。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说,用血限制得越来越严了。一般来讲,当患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色素的含量低于6克时,就属于贫血,需要输血。但现在一些慢性贫血、血液病、癌症晚期患者只有当血色素低至两三克,甚至危及生命的时候,才可能输上血。

在处理急诊大出血病人时,以前有可能给患者一次输800— 1000毫升的血量,现在一般只有两三百毫升。很多时候,不得不让患者通过互助献血的方式保证用血量。

无偿献血“靠天吃饭”

血液供给量增长的速度,不及临床血液需求增长的速度。目前,国内血站的库存血液100%来自无偿献血。无偿献血被认为是“靠天吃 饭”,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西单图书大厦采血点算是北京献血量最大的血站之一,一般来说,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下雨、下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到40人左右。“五一”、“十一”等假日,因人流量增加,献血人数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天300人以上。

中共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目前,中国年采血量为3935吨,每天需要约7万人献血,按医疗服务量的增长初步测算,到2015年,每天需要约12万人献血,但目前供需之间尚存在较大缺口。

国内的人口献血率仅为8.7%,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的标准仍有差距。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介绍说,目前中国刚刚基本实现自愿无偿献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献血容易用血难 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

在不少献血者看来,让自己和家人免费用血是主要的献血理由。但实际上,因缺少全国联网的献血信息系统,献血者用血时不能在医药费中直接扣除,而需先垫付用血费,然后拿着献血证到献血地区的卫生部门报销,整个过程非常繁琐。此外,城市居民大多享有公费医疗或医保,免费用血的激励制度对这些人群没有吸引力。

5年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的李先生在广州、北京等多个城市献过血,每次都是200毫升。但爱人手术住院想用血时,却发现优惠政策很麻烦。李先生必须先支付近千元的用血费,再拿着身份证、献血证、住院明细等到区县献血办报销。

再者,“血荒”的背后是信任之“荒”,贵得离谱的临床用血、献血者自身用血手续繁琐等等,让越来越多的公众认为献血已经偏离了公益本有特性,甚至怀疑血液采集与卫生医疗机构,变相地利用义务献血来牟取部门利益,不断消解着义务献血的积极性。

血液中心是公益机构,无偿献血毋庸置疑,破解“血荒”,治本之策在于重构无偿献血的信任环境,即还无偿献血以公益的地位,让血液在公开透明的渠道内流通,并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