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步】中国的扇子文化

【新唐人2012年01月16日讯】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级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扇子本是实用之物,可扇风取凉,夏令必备之物。历来中国有“制扇王国”之称。江苏檀香扇、广东火画扇、四川竹丝扇、浙江凌绢扇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扇。

中国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扇子的书画情节

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连踏入仕途的官员、账房先生,甚至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也喜欢摇扇。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扇面上采用书法,文献记载,以东晋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历代名画记》中载:梁•肖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折叠扇

折扇自南宋时开始自制,亦名“聚头扇”、“撒扇”,南方习称“折扇”。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千变万化,极尽巧思。自明代起就有精致文雅和形成多样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为主,精工细作,达数百种之多,水磨扇骨更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素面有仿古白素面、金面等多种。尤以“老矾扇面”制作精妙。制扇艺人在竹骨上运用磨、漆、雕、嵌和采用浅刻、深刻等技巧,雕上花、鸟、虫、草、山水、人物、博古、仙女、钱币、钟鼎篆隶和诗词歌赋,再加上名画印章,使扇子显得更加秀美名贵。

真丝扇

真丝扇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真丝扇用真丝绸缎面料制作而成,它不但可以用于观赏收藏,也是馈赠友人之佳品。

真丝扇的制作工艺复杂,绸缎比纸张柔软,凌娟光滑,制作起来工艺要求极高,扇骨用头青天然高山楠竹制作,面料处理:先过浆下水,在烘烤阴干,在做成型定位,在染色印刷在过浆风干,然后折面定位,在做扇骨刻绘工艺,然后搭面成型,总计70于道工艺流程,目前有安徽传承的真丝扇工艺保留至今,真正纯手工制作。真丝扇的外观漂亮,工艺制作考究精细深受世界各国民众的青睐。

檀香扇

以檀香木制扇是我国首创。檀香扇是从清末以檀香为骨的折扇演化发展而来的扇种。以檀香制扇,散发天然香味。

玲珑雅致的檀香扇,可称得上是扇中之王了。制扇工人在一片片细薄的檀香扇木上,用一根绝细的钢丝锯条穿进一个个预先打好的细孔里,拉镂出数百个、上千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眼,然后用若干片扇骨组成精美绝伦的图案。打开扇子,清香扑鼻,画面动人。

绢宫扇

古名“纨扇”,绢宫扇又叫纨扇、团扇、罗扇。绫绢在折扇出现之前就广泛用来制作纨扇扇面,如今也用来作折扇的扇面,凡是用绫绢作扇面的扇子都可以称为绫绢扇。绫绢扇扇面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色泽光亮,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

火画扇

火画扇”始创于清代同治末年,后来工艺逐步发展,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火笔作画而成,清秀典丽,永不褪色,是欣赏收藏的精品。

龚扇

竹丝扇俗称“龚扇”,有灿若云锦、薄如蝉翼的美评。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纨扇,是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它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恍若织锦,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维妙维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

扇子文化传播世界

在历史上,中国扇子曾流传日本、欧美等国家,并对这些国家的扇子生产以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早在唐代,中国绢扇就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宫廷内流行。天禄年间(970~972),宫廷内的绢扇以紫檀木镶嵌螺钿为柄,中国红罗为扇面,风格华贵。圆融天皇(970~984)还将绢扇作为赏赐功臣的礼物。清代初叶,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

16世纪初,中国折扇传入欧洲。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纸张,以细嫩的牛犊皮、羊羔皮作为扇面,称为皮折扇;有的还在扇面上洒以香水,称为香皮折扇。

17世纪末,中国折扇传入英国,使英国折扇生产逐渐兴盛。1709年4月19日,在王后安妮(Anne,1665~1714)的批准下,200多名伦敦折扇匠师成立了同业公会。1747年,伦敦折扇同业公会成员达839名。

18世纪,法国大量进口中国的竹扇骨,在巴黎组装、生产折扇,使巴黎成为欧洲制扇手工艺的中心。法国宫廷贵妇们使用的折扇以象牙、珍珠贝壳、玳瑁、椴木等为扇骨,上面镂雕精巧的涡旋纹、玫瑰花等洛可可风格的图案;扇面以羊羔皮、纸、雏鸡皮、中国的绢和纱等制成,饰以彩绘、刺绣、珠绣等,风格秀丽。

17和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礼仪的礼物或纪念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