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公信力”的“前功尽弃”

【新唐人2011年11月5日讯】这些天的北京,一直是雾霾锁京城,混沌,迷濛,迷茫,令人倍感压抑,抑郁——天公不作美,没能把民心人气“交会对接”到“天宫”。

空气质量当然是“雪上加霜”,被北京市环保局举重若轻地定为了“三级——轻微——污染”。

讨厌的是,美国驻华使馆再次无事生非,非但自己在馆内观测,还不厌其烦一小时一更新地公布测量结果——以美国佬的标准衡量,北京空气已达“有毒害”的“危险”水平,耸人听闻,与中国特色北京模式的“污染”相差悬殊。因此,引发市民质疑: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相差几倍?我们到底该相信谁?

这倒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标准不对称”。别看骆大使出行轻车简从乃至“装穷”“作秀”乘坐经济舱,但他们喘气却是“高标准”的奢侈和娇气——一斤3头的大鼻子,竟连直径2.5微米的颗粒都“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的小鼻子,却是10微米呼吸酣畅自如!

把使馆弹丸之地检测的数据,说成是“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全市27个监测点,无论是取“平均值”,还是“去掉最高和最低分”,肯定都没有美使馆说得那么严重,不信,美国佬就去北京远郊的山里走走,那里的空气一定是味道好极了。

——平心而论,北京市政府还真没有“故意隐瞒”什么,市民“追捧”美使馆测量的方法和数据,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不现实。

这事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环保局出面解释一下,说清楚也就得了。谁料,以某“球”冠名的某报,却是少见多怪,又“政治”起《政府公信力少,奇怪争论就多》来。

文章表面上议论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其实却是在为政府辩解,请看——

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这已是定论。空气污染的问题无法很快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个判断也是全社会普遍的。北京的汽车数量还在增加,城市建设仍在加速,正常人大概都知道,尽管不重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提法很诱人,但中国的现实条件没那么理想,一定的空气污染是他们不得不忍受的。

——总而言之,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的第一要务。因此,在眼下,在北京,“空气污染”之“比较严重”,既是事实,也是共识,更是“定论”的事情,唯有“忍受”,才是“正常人”。

再来看看文章对公众的指责——

一些人对政府“对坏消息轻描淡写”的怀疑根深蒂固,当争论出现时,先相信美国使馆,再相信中国民间的说法,最后再相信政府的数据,这个顺序成了他们的基本态度和习惯。

让公众理性对待中国与世界先进标准的差距是困难的……

——众所周知,“根深蒂固”绝不是褒义的好词儿,先相信美国、再相信民调、“最后再——应该是“才”——相信政府”,当然是“有失”理性,乃至“恶劣”的态度和习惯了。

那么,“理性”的“态度”该是什么?

中国不重样的和雷同的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每一个PM10和PM2.5之间的差异都需要费这么多嘴皮,搞得这么“政治化”,中国就什么事也别做了。

北京的空气污染严重应当是环保局喊的,而不应当是别的什么人。

如果北京空气质量差能“吓跑”一些人,就让它发生好了。

???

!!!

——颇有“我是大球我怕谁”的大无畏。

文章最后说:客观而言,对坏消息“低调处理”是很多中国各级官员的习惯。这样做看上去是一种“负责任”,其实到头来,这都是在挖政府公信力的墙角。因为一次对坏消息的隐瞒和淡化,就可能使政府通过信息公开逐渐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前功尽弃。

——咋不想想,对坏消息如此“高调”、“公然”、“渲染”的“强词夺理”,就更恶劣,也是使得“公信力前功尽弃”的根本和终极原因,并导致“舆论中总是充斥骂声就更难避免了”。

文章也真敢“喊”和能“喊”。

就在发稿前,又看到了“数十名长江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先后到湖北荆州区、市两级政府门前下跪请愿,要求取缔大学校园附近一家污染严重的小钢厂”的新闻。

——大学教授和研究生,如此不理性,这般斯文扫地,难免被“敌对势力”的美国使馆利用。这些精英,不是孩子他妈,“含泪劝告”肯定没用,他们只能被“喊”醒。

文章来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