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良民:“供港蔬菜”畅销内地凸显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新唐人2011年11月3日讯】近年来屡屡出现内地居民以种种名义和方式跑到港澳采购日用品,除了价格上相比大陆有一定的优势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那里的食品或其它日用商品质量有保障,尤其是奶粉等食品类,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它那些同样是内地生产但长期专供港澳的食品类,所谓“供港蔬菜”,似乎也同亲受到内地居民青睐,成为畅销货。

据人民日报10月30日报导,在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已被消费者所熟知的情况下,目前在珠三角地区部分超市又开辟了一个新的蔬菜专区——“供港蔬菜”,颇受消费者青睐。10月25日,记者来到广州中华广场taste超市,布置得很有田园气息的“供港蔬菜区”整齐地摆放着约80个品种的蔬菜:一斤生菜4.98元,一个西兰花3.5元……包装袋上标明了蔬菜检测时间、种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检测报告号码,这些检测报告均可在网上查到。销售人员介绍说,“供港蔬菜”在这里很受欢迎,价格处在普通蔬菜和有机蔬菜之间,非常适合中高收入市民选择。

同样是内地生产的蔬菜,而一但被打上了“供港蔬菜”的标签,即使内销,也立马就成了市民眼中的畅销商品,哪怕价格相比其它市场贵一些,也会有大批市民趋之若鹜,人民日报的报导是做一个原因探究,其实这还用得着“原因探究”吗?明摆着就是一种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也就是说一般的市民已经对国内市场的蔬菜鱼龙混杂之难以辨别真假搞得人心惶惶,莫筹一是;毕竟大家已经见识了太多弄虚作假或故意坑蒙拐骗的事实,即使是全球最知名的跨国连锁超市沃尔码,一但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竟然也会入乡随俗,将普通猪肉标注成“绿色猪肉”公然挂牌销售,难道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超级商场会真的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吗?显然不是,基于商人言利的动机出发,既然内地市场的政府监管形同虚设或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既然其它国内的市场大家都利欲熏心唯利是图,那谁还会跟钱过不去呢?本来应该是市场上需要什么、畅销什么,商家就想方设法的供应什么的,但由于监管乏力,却在内地演绎成了市场需要什么、畅销什么,商家就想方设法的造什么假货来欺诈消费者;从已经曝光或揭露出来的一系列事实看,食品安全已经令人心惊肉跳、草木皆兵,市场上的食品安全之信任感早已经荡然无存了,何来让群众吃得更放心呢?

而所谓的“供港蔬菜”就完全不同了,就像新闻报导的,因为其不同于大陆的更严格的商品检测监控,也由于包括港澳在内境外的检测和监控以及法律法规、加之惩罚措施相当的严厉,基本上没有人敢打歪主意的,那对于商家而言,且不说“供港蔬菜”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至少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弄虚作假这无异于自杀行为。就像报导调查所看到的,转内销的“供港蔬菜”,在包装袋上标明了蔬菜检测时间、种植基地土壤和水的SGS检测报告号码,这些检测报告均可在网上查到。而据工商和农业部门公布的抽检结果,广州超市“供港蔬菜”农药残留量合格,生产加工企业的备案基地证明、营业执照、食品安全许可证等证件齐全。据广东省检验检疫部门介绍,目前所有供港蔬菜生产必须基地化,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对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给予备案号,才能生产“供港蔬菜”。种植“供港蔬菜”甚至还要建立档案,如实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日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收获日期和收获量;产品销售及流向。生产记录要保存2年。而生产加工企业在其供港蔬菜的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上注明:生产加工企业名称、地址、备案号、产品名称、生产日期和批次号等。这一整套体系可以追溯每批蔬菜的每个环节,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准确无误地追究责任人。

难怪内地市民都趋之若鹜的购买所谓的“供港蔬菜”了,我就奇怪为什么内地自己的市场就不能实施与“供港蔬菜”同等的监管和控制,难道真的内地居民在享受食品安全上就低人一等吗?或者说难道职能部门在生产和提供蔬菜上就真的不能一视同仁,让内地居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吗?“供港蔬菜”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提供香港同胞的农产品,愿意是为了表达大陆政府对港澳同胞的关怀,是基于同胞情、同胞爱的行为。但相比于今天国内市场农产品所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那就是并非政府监管做不到,而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同样作为国民的平等待遇。

因此当人们意识到凡是输出到境外的商品包括食品、农产品等都是经过政府严格监管和缜密检测的结果时,面对内地市场动辄农药超标、动辄激素瘦肉精、苏丹红、增白剂、防腐剂等等,一但出现的“供港蔬菜”转内销,哪怕只是打上这个牌子,想不畅销都难了。而“供港蔬菜”在内地畅销,本身就是居民对食品安全缺乏基本信任感的彰显,出现这种结局谁该汗颜、谁该反思也就一目了然。

文章来源:《网易》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