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崛起 台湾挑战新赛局

【新唐人2011年6月25日讯】巨龙崛起专题–前言(中央社台北25日电)英国知名车商今年4月在上海国际车展推出限量5辆手工车款,每辆要价人民币3800万元(约新台币1亿6千万元)起跳,“要等6个月制造期才能交车,但5辆车都已经有人预订”,业者说。

中国富豪消费力还不只于此。香港、日本、法国等地国际精品店处处可看到陆客排队血拼盛况。“挑战”商业管理周刊指出,陆客2010年在法国消费总额6亿5000万欧元,约新台币266亿元,今年起消费额还持续攀升。

纽约时报18日在网站上,以“真正的钻石之王前进中国”为题,报导世界顶级钻石商葛拉夫(LawrenceGraff)准备登陆,“如果5年前告诉我,最大买主来自中国,我们都会笑出来”,葛拉夫这么说。

各国对待陆客的态度360度大转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以下数据可以解释一切。

2006年大陆国内生产毛额(GDP)才2.7兆美元,到了2010年GDP已逾6兆美元,超越2010年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大陆经济成长率狂奔之际,造就许多富豪,他们一掷千金,为精品市场注入了极大买气。

被喻为“世界工厂”的大陆经济崛起,让各国都不能忽视。美、日、印对于中国大陆更有爱恨交织复杂情绪。

特别是日本,20年前到美国各地买房,现在看到大陆“踩楼团”到东京高级港区大买楼房,到银座血拼珠宝名牌,心中感触很深。虽然中日情结深,日本还是欢迎中资,但中美之间经济联盟要选择谁?桃太郎陷入两难。

最近苦于失业率及通膨的美国民众,没时间想到中国超日赶美的威胁。但美国官方则动作频频,积极想抢回出口第1大国的地位。G2之争,暗潮汹涌。

“转向以出口为导向,希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多多进口美国商品,将是欧巴马政府振兴经济的主调”,中央研究院院士胡胜士分析,美国希望人民币等亚币升值,能多买美国商品,可纾解失业率、提振出口,也可减缓中美贸易逆差。

再看看12亿人口的印度,“十字路口商品”绝大多数自中国进口,许多街头小贩仰赖“世界工厂”的养份。但印度学者示警“当国家经济力量越来越强大时,部分GDP会被转到军事上”。

显然“龙象相争”不只在经济层面,军事外交也受到两国关注焦点。

大陆经济实力从北京、上海气度恢宏的现代建筑可一窥究竟。在一栋又一栋摩天大厦的上海浦东区,规划中的“上海中心”大厦,预定耗资人民币148亿元,高度规划632公尺,未来将成为大陆第一高楼。

经济飞跃式成长,让许多大陆民众感到骄傲,但谈到现在的生活,开小吃店的王女士说,“现在人民币100元,相当于20年前的1元,当年5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花500块钱还不见得买得到。”

“跑不赢刘翔,也要跑赢CPI(消费者物价指数)”,这句顺口溜说明了大陆民众饱受通膨之苦。2011年5月CPI仍攀升至5.5%,物价升温至近3年之最。

通膨怪兽发威,让已涨红眼的工资似乎无停歇之意。

“中国大陆的制造业高潮已经过去,今后大陆必需生产高附加价值的成衣了”,很早就登陆投资的成衣业大老板周理平,戴着金丝框眼镜,眼神笃定的蹦出这一句话。

“2003年工人月薪人民币1000元,到2010年已涨至2000元”,翻开聚阳大陆厂区管理资料显示,这几年大陆工资整整翻了一倍,而且工资涨潮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对于大陆官方而言,“告别低工资”,不仅可让人民荷包饱满,让经济成长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拉动,还可顺水推舟,让沿海工厂逐渐向内陆迁移,达成开发大西部。

这可苦了台商!根据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统计显示,目前大陆台商约3.7万至4万名,而且绝大多数从事传统产业,很大程度仰赖低廉的劳力成本。

大陆台商下一步怎么走?往更内陆走?往东南亚扩厂?与大陆相比,台湾产业还有优势吗?

来看看台湾半导体、面板产业。研发、专利是最重要本钱,领先的技术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不畏中国挑战。但在客服、经营管理却更为细腻与用心,“台积电只要承诺的事,都一定做得到”,一位IC设计厂客户这么说。

再看另一家台商的例子。根据国际知名旅游评论网站调查,台湾精品酒店东方商旅勇夺上海外滩酒店第一名。“把台湾人的好客及善良导入,就是有温度的服务”,执行长毕嘉玮说,这就是台湾的软实力。

不论台商是否继续在大陆投资,是经营品牌或代工,转型升级或全球化布局,面对大陆经济崛起,“软实力”可能才是台商走出自己一片天的关键。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