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专家揭秘

【新唐人2011年4月25日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洋蜜蜂——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的引进,导致山东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种群的急剧衰亡,目前仅存2000群上下。在两种蜜蜂间鲜为人知的大战中,由于“人”的角色的深刻影响,中蜂已经处于频危状态。

据《山东商报》报导,通过对东营、滨州等地的学者、专家以及养蜂人士的专访,终于揭开土生土长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与外来蜂种-意大利蜂(简称“意蜂”)之间鲜为人知的暗战。

三十多年“中蜂”剧减已趋濒危

中蜂的历史,远远超过人类的文明史,即使强悍恐龙灭绝时,它们都幸免于难。但如今,在经历了地球生物圈几经变迁后,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东省蜜源资源丰富,是全国养蜂实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王桂芝做过蜜蜂课题的专门研究,她告诉《山东商报》,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亚种,为本地土生土长的蜜蜂。 1896年后,意大利蜂等国外蜂种引入我国迅速推广,如今中华蜜蜂用“濒危”二字形容已毫不过分。

阳信县劳店乡后周村的孙长德自1972年开始养“中蜂”,其时蜂群还较多,在其后几十年内,“中蜂”迅速减少,在他周围已尽为“意蜂”天下。有很多人说养了“中蜂”,但实地观察发现却为“意蜂”,打着“中蜂”幌子卖蜜而已。 “中蜂”较之于“意蜂”,体躯明显较小,另外明显体征是“嘴短”。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被称为“养蜂之乡”,这里蜂群数量有9000余群,但均为“意蜂”。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说,“中蜂”群寥寥无几。  

对“中蜂”数量目前全省并无确切统计数据,但综合各地养蜂人士信息,多倾向于只有2000群左右。只占全省蜂群数量的1%。这一数字,暂时并不包括山区里难以确认的野生“中蜂”数量。 
  
蜂界战争,“中蜂”往往国破君亡
  
土生土长的“中蜂”,历经生物圈几番进化,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在本土衰亡殆尽?  

王坟镇养蜂协会会长兼合作社理事长尹居录养蜂32年,去年春天以每群260元价格购买11群“中蜂”,现今只剩下2群“中蜂”。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在他所处的周围,有成百上千群“意蜂”。  

阳信的孙长德说,与所有的种群一样,作为蜜蜂来说,盗蜜是蜂群之间的常见行为。 “中蜂”盗蜜往往是在春季,利用气温低“意蜂”难以出巢之时,混入盗蜜。而“意蜂”的盗蜜往往是在秋季,它们一次盗蜜往往会伴随一场蜂界大战置“中蜂”于死地。  

漫天飞舞的成千上万只蜜蜂,就像“死士”一样,相互用针刺攻击、蜇杀,养蜂人用水喷都无济于事。但就像是实力不对等的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意蜂”凭借着四五万的大群和个体优势,很容易“歼灭”只有几千只蜜蜂的“中蜂”蜂群,并且往往会把蜂王杀死,这样其他工蜂等立刻散群。 “中蜂”有一个特点,总是围不住大群,这是自古以来的特性,有点酷似中国人传统的“分家”。 
 
王桂芝教授还说到一个细节,每个蜂群都有工蜂在巢门守卫。 “中蜂”个体较小,很容易被“意蜂”识破,盗蜜成功率较低。但很多情况下,“意蜂”却能混进“中蜂”蜂巢盗蜜,至今仍为谜团。  

“有人说是意蜂工蜂的振翅频率酷似中蜂的雄蜂,这样得以潜进中蜂蜂巢。还有人的提法很有意思,说是意蜂向守门的中蜂行贿,也就是给蜜吃混进去。”王桂芝说。  

孙长德还提到“婚飞”一事,他曾做过5年的实验,发现“中蜂”蜂王在找雄蜂交尾时,“意蜂”雄蜂往往会扰乱婚飞,凭借自己的个体较大优势,与“中蜂”蜂王交尾,而这样产下是非受精卵,不能培育工蜂,由此也会造成“中蜂”群体的后继乏人。  

但对于意蜂扰乱“婚飞”一说,王桂芝教授以及青州的尹居录等人士持相反观点,认为可能性极小,“意蜂”不会对“中蜂”的婚飞产生影响。 
    
蜂群背后养蜂人的经济趋利性

“中蜂”的衰亡与“意蜂”有着密切、直接关系,而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的经济趋利性。  

山东庞大的“意蜂”蜂群和零星的“中蜂”蜂群,实际上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意蜂”何以在几十年内挤垮“中蜂”王桂芝教授一言以蔽之,“就是收入”。

“我国在引进意大利蜜蜂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养蜂人之间大规模推开。这主要是意蜂产蜜量高且性情温顺,蜂群能成大群。相较而言中蜂的产蜜量低很多,性情上容易分群跑掉。意蜂在进化过程中,可以产蜂胶,而中蜂则没有采集加工蜂胶的本领。” 
 
孙长德虽然自己养了40多群“中蜂”,但主要的经济收入还是1000多群“意蜂”。 “意蜂比较喜欢大蜜源,由于群内蜜蜂数量较多,在一个采蜜季节,一个意蜂蜂群采蜜量会超过一个中蜂蜂群的三四倍。”  

对于“中蜂”和“意蜂”,蜂农的经济收入由此会产生明显差距。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意蜂”开始席卷全省,并通过自己的“战争”绞杀了大量“中蜂”的生存空间。

王桂芝教授认为,“中蜂”和“意蜂”在抗病方面有明显差异。 “意蜂”容易得寄生虫蜂□,而“中蜂”并不得蜂□,但“中蜂”最怕一种囊状幼虫病。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种病曾大规模爆发过,对“中蜂”产生了重大影响。孙长德认为,这种囊状幼虫病,就是被“意蜂”带来所致。

“中蜂”灭绝对山区植被的危害

在王桂芝看来,任何细微的生物,在自然界的链条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它的缺失肯定将对生态产生影响。对于“中蜂”来说,这样的影响会是缓慢而巨大的。  

从自然习性上看,“意蜂”喜欢的是成规模的大蜜源,像山区里的灌木等零星蜜源并不感兴趣,且需要在12摄氏度以上才可出巢。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山东地区来说,像早春的很多植物,“意蜂”难以采集花粉。而“中蜂”并无此要求,只要气温达到6摄氏度以上就可出来采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蜂”,它匹配着我国独特的植被体系,特别有利于山区的植物繁衍生长。很多植物如果没有“中蜂”,授粉就难以进行,对植物的繁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灭绝,进而会影响生物链上的每个物种,最后到达金字塔的最顶端——人类。

王桂芝说,有位业内人士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中蜂灭绝,泰山上的植被将减少三分之一。 

为“抵抗”周围的“意蜂”,孙长德等养蜂者,现在会对“中蜂”缩小巢门,这样只能让体型较大的“意蜂”进不去。然而,要想真正的挽救“中蜂”,都倾向于划定保护区,只能养“中蜂”,对于经济收入受影响的蜂农给予补贴,对此他们曾多方呼吁过,但有关部门尚未走出这​​一步。  

王桂芝说,临沂某地有个蜂场,前年有100多群中蜂,但在周围意蜂的影响下,现在已减少到60多群。她去当地政府部门呼吁建一个保护区,但政府部门的态度明显不积极。 
 
目前的“中蜂”饲养,只是寄托在部分养蜂人朴素的情感维系上。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