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致富 大陆城市掀改名潮

【新唐人2011年1月30日讯】(中央社台北30日电)中国大陆一些中小城市为凸显历史文化、旅游名胜等背景,渴望“改名致富”,掀起一股“改名”风潮,如河南新郑市提出改为“轩辕市”,贵州仁怀市拟改为“茅台市”。

20年前,作为中国第一个改名的城市,四川灌县改名为“都江堰”,用古代水利工程师李冰的名头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改名致富”的成功例子。此后大陆多个城市为凸显文化旅游主题,纷纷更名,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后,跃入全国一线旅游城市行列。

四川南坪县改名九寨沟县、云南中甸县改名香格里拉县等,都是城市“改名成功”的典范。这些城市通过改名,不同程度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

随着城市更名运作成功,大陆诸多中小城市掀起一股“改名”风潮。酝酿改名的城市不少,如河北石家庄市想改成“正定市”或“西柏坡市”,河南周口市想改为“陈州市”,还有建议湖南耒 (音同磊)阳市改为“蔡伦市”,陕西西安市改名“长安市”等。

传言河南一个号称“老子故里”县,也想将县名改为“老子县”。不过,此说法被鹿邑县有关方面否认。

此外,还出现多个城市“争抢”一个名称的情况。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与贵州水城县都想改为“夜郎市”。香港文汇报引述专家表示,城市更名热的背后,其实涌动的是一股浮躁腾飞幻象。

专家指出,当这种腾飞幻象与现任官员的短期政绩联系到一起时,往往容易迸发出更名的冲动火花。但实际是,如果地方官员只热衷于搞政绩,希冀一个城市名的夸大就带来经济收入,而不务实进行城市建设。原本低靡的城市经济仍将奄奄一息,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改名运动最终也将成为一场闹剧。

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文采强调,一个城市的更名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比如一个人口150万左右的城市更名后,仅办理二代身份证就需要花费人民币2000万元。因此,城市更名要计算更名的成本与城市收获间的比例。

此外,地名本身就承载着历史,往往是从遥远的年代就开始启用,并已深入民心,由民众代代口耳相传下来。如果地方官员单纯从经济角度出发,依靠行政命令强行改名,将损害当地的文化历史。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