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中国妈妈一定比美国妈妈好吗?

【新唐人2011年1月19日讯】“悍母”宣言 在美国引发震荡

热点互动】(1352)中国妈妈一定比美国妈妈好吗?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热点互动》节目。华裔教授蔡美儿日前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的文章,引起了一场中、美妈妈的论战。美国的主流媒体像《时代杂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也都加入了这场论战。

而于此同时,几位上海的中学生第一次参加由联合国举办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估考试而拔得头筹,也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的担忧和警觉。我们今天请资深评论员陈志飞教授跟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个话题: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好?志飞,您好。

陈志飞: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蔡美儿华裔女教授现在被称为是“悍母”,她除了在《华盛顿日报》上发表文章,她还出了一本新书叫《虎妈的战歌》。她的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有什么惊世之处可以引起美国社会的这种震荡呢?

陈志飞:确实说震荡不为过,因为她是一个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而耶鲁是美国最好的法学院。她自己是移民出身,她是在美国生的,但他们家是从菲律宾移民过来的,她自己很成功,两个女儿教育的也非常成功,她就觉得美国教育有些弊端。

主持人:她觉得她孩子的教育是因为采用了中国式的教育。

陈志飞:对,她把自己称为是“中国式的妈妈”,加了这个头衔,就是中国式的教育,中国妈妈式的妈妈的教育,要比美国妈妈教育要优越,体现在小孩比较成功。所以怎么定义“成功”这个词是我估计谈话最关键的地方

主持人:现在可能争论也很大,到底什么叫“成功”?

陈志飞:对,听说她小女儿7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厅弹钢琴,在报纸上她有这么个照片,两个小孩现在都非常有出息,可能文章、书里有更详尽的介绍,我没有看。但是看那样子是非常出色,她自己也很出色。她嫁给一个我估计是犹太人,她跟她先生之间针对小孩教育有很多的摩擦和争斗,但她好像最后胜出,现在有资格…

主持人:以她的方式来教育。

陈志飞:教育所有美国的父母。她的文章,这本书的节选在1月8日,上上星期六吧,按理说在一个新闻比较平静的一天,在华人日报登出来,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我那天看了文章后,我知道那文章肯定不同凡响,因为当天有1千个人回了帖子。

主持人:其实美国人反响很大,那中国人这些妈妈,好像反响也不小,觉得她把她这一套方式冠以中国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像也有点偏激了。

陈志飞:对,中国妈妈作为移民我很能理解她们的心情,她们很害怕,美国有stereotype的说法,就是把人分成类。她的这种说法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分类和误解会加深。因为如果你说中国妈妈都是这样来培养孩子,中国人都是接受很严格的教育,而且很尊敬长辈和上级,没有想像力,没有创造力,只是有很高的分数,很低的能力,不会享受生活。那这些都是美国社会对华人普遍的看法,她的这种说法更加重了这种分类,stereotype(刻板印象)。

而她本人又不是从中国过来的,这就让华人妈妈,尤其像我们这样有些排斥,你怎么这样代表我们说话,我们也不是像你这样教育孩子。她文章中提到有几次比较严厉的跟她女儿冲突,尤其跟那个小女孩,小女孩不练琴。

主持人:她说小女儿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点叛逆。

陈志飞:而且她有非常严格的单子,就说你不能干这个,不能干那个,十大不允许。在美国人看来像法西斯统治似的,所以有人说这人像希特勒一样,完成把中美文化不同,暴于光天化日之下,而且她公开的,因为她本来也是学者,她说对美国教育界一直奉行培养小孩自尊,self-esteem的说法,不批评小孩子,说任何小孩都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拿一个奖杯回家,她是非常不喜欢。

主持人: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教育当中也是提倡因材施教,就说你这小孩子是不是这个材料,他能弹钢琴你培养他弹钢琴,可是他对钢琴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你再怎么逼,再怎么压,也是…

陈志飞:也确实是这样,中国有因材施教,还有拔苗助长,你PUSH太厉害,太厉害可能会产生极端的效应,那么,最后有可能小孩子阳奉阴违,为了母亲的这种意愿,好像功课做的各方面也比较好,但实际上对科目并没有真正的兴趣,那么将来,走入社会之后,他会感到比较迷茫,而且对这个社会很多方面可能不了解,他不知道怎么与人打交道,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确是,暴露了我们的一些问题。

对我来讲,我跟你讲一个故事,上星期我女儿他们托儿所有一个演出,然后我看到她很小。

主持人:你女儿多大?

陈志飞:三岁还不到,然后跟她一起玩的一个小朋友,在上面唱歌,她没有在上面,我就问人是不是还要挑选,我心里就戈登一下,我就觉得我们小孩这方面是不是落下了,这个到后来,别人告诉我她这个班在更低级的班,还轮不到她唱歌,下回才轮到她。

主持人:只是轮流而已。

陈志飞:只是轮流而已。

主持人:可是你当时看了以后,你就会觉得…

陈志飞:我如释重负一样的,但是我想她的人生路还有很多的坑坑坎坎,今天这个演出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主持人:所以这样看来,你女儿才三岁,女儿对于上不上台演出完全没有概念,可是家长却动了心。

陈志飞:对。

主持人:那可能也就是说,为什么中国式的这种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是一种家长要把他的意愿去加到孩子身上。

陈志飞:这就是美国方面对这个中国母亲回应的一个最严厉的批评,就是说你们其实不是为了孩子,你们是为了你们自己,你们是为了你们脸面的光耀,然后你们是为了将来给这个小孩,一个比较好的物质上的一种东西,一种享受。你们并没有把学习等同于兴趣,或者让他做一个贡献人类的一种事业,而是说,你这么学习好了,将来你就能到华尔街上班,你就能到卡内基音乐厅去显一把。这其实对小孩的教育,当然表面上看来也是正的,也是积极的,但实际上,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好像还是缺少什么。

主持人:就感觉不太全面,是吧。

陈志飞:对,我觉得不全面,这样呢,我看到的有很多ABC就是美国长大的,American Born Chinese,他们很多就是说,就是年轻人,就是二、三十岁讲述他们的经历,说我就是他们那个文章中的那个女儿,当然我现在已经很长时间没跟我们家联系了,我们几个兄弟之间也不亲。这个就是说你要中国妈妈想一想…

主持人:这就是一个弊端的一方面了。

陈志飞:对对对,就是华人现在在少数族裔中,可能收入是最高的,印度人、华人都是最好的,教育水平也最高。新泽西男性7个人中就有一个博士的,我认识当中女性朋友在新泽西我周围的朋友当中,可能女性都没有少于低于master degree硕士的,男性的很多都是博士,也都是事业有成,成家立业,各方面做的事都是不错,他们想把这个基因,这个东西传给下一代,他们自己本身念的是国内名校,原来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闯出来的,在美国这个地方,他们也想用同样的办法来让他们女儿来实验,可是…

主持人:可是并不一定能够行得通。

陈志飞:对,我觉得不见得行得通的,因为这个社会他很多方面是注重人的人际关系,注重人的表达,注重伦理的。这个东西更重要。

主持人:那么美国主流社会对于这个虎妈妈这一个文章,和这个书的话,它的反响是怎么样的?

陈志飞:美国的主流社会肯定也是一个定时炸弹,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朋友在谈当中也确实对于美国的教育比较担忧,因为美国的教育…

主持人:美国的教育问题,您觉得最大的弊端是什么?

陈志飞:就是说太松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放纵,人家小孩上学,下午两点钟就放学了,然后你要继续给他教育的话,还得继续缴钱,上什么after school,然后他的教育,就是说我们一般的朋友聊起来,就是说学校就是去玩的,回来以后爸爸妈妈晚上再给他补课,他其实时是崇拜的精英文化,美国的教育。

主持人:怎么讲?

陈志飞:精英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开放、非常具有创造力,挑战性的社会,你可以选择你做的一切,那么最拔骄的人像Bill Gates(比尔.盖兹)、像Steve Jobs(史蒂夫.乔布斯),他们会脱颖而出,他们会非常出色,你看他演讲就是说做技术、公关、搞那个商业的战略都非常全方位的,他们天才会出现。

那么美国人他们会跟这老板干就行了,他就是说怎么在让这个跟老板接触的关系当中怎么圆融,他们会很下功夫,就在工作单位大家都是人际关系,大家都处理的非常好,然后别的人都工作很努力,但是没有什么大的想法,也没有那么出色的能力,数学题解的也不好,很多化学的东西可能他也不懂,但那个东西实际上那么重要吗?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就说这个东西都走偏了,中、美两国都走偏了。

那么还有说在美国还有管的更松,就是对小孩的兴趣,滥加放任,那就是说动不动就要你参加夏令营,有的小孩会吸毒,那是很差劲的。

主持人:这方面我倒觉得是应该严厉一些,像吸毒、吸烟这些,还有异性之间的这种交往。

陈志飞:这种不正常的交往他们其实管的比较松,那么这个东西,其实也会对这个社会造成伤害,比如单亲妈妈什么的。那么华人的话,我觉得就是说好像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实际上美国它的这个制度下产生了很多天才,它只是没有像中国那样用他自己的成就换取他应得的地位和财富而已。

主持人: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名的东西。

陈志飞:比如说中国人都说美国人的数学不好,那么知道,诺贝尔他本人不喜欢数学,所以没有诺贝尔数学奖,可是跟诺贝尔奖齐名的数学奖叫菲尔茨奖。

中国人都知道这香港裔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得过一次,可是美国实际上在得的数量当中是最多的,就算美国白人他有11个人得,不算丘成桐,就算美国土生土长的,就是数学家,有11个人独得,跟法国人齐名。法国人的数学,大家都觉得好像是非常好,数学教育,美国是齐名的。

但是你问美国人,谁都不知道这些人,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因为数学系的我知道,我在学校教,数学系教授的薪水也是远远低于一般系科的,他们就是说,觉得很乐见其成,他们没有觉得怎么样,他们觉得就是说做就好了,但实际上他并不差。

我再跟你讲我喜欢讲的例子,我们同学读过博士班的我们几个同学,有的在工业界,现在已经干到副总裁了,大的银行的副总裁,我们跟他聊,我们原来在那个lab(研究室)底下,帮我们有一个编程的那么一个小伙子,跟我们年龄差不多,他现在有一个对数学统计软件的…他的那个灵敏程度,他的熟练程度,是我们同学公认的十几个人,我们公认最好的。

我们同学有的都对他抱不平,包括在华尔街工作,说这个叫Jim(吉姆),吉姆为什么不到华尔街去做,他能挣很多钱,他就是院长给他安排了一个临时的这种叫consultant一种咨询者的这种角色,一年可以拿个四、五万,很高兴。

你跟他玩好了,出去吃饭,我还记得他把中国的菜汤的虾都挑出来,他连虾都不吃,纽约也没来过的。然后,你玩高兴了回来,他说你有什么事,你跟他讲很复杂的东西,他那么想一会,拿那么一个大黄纸啪啪啪给你写,写了这个,拿着说你出去吧,去用,没问题。

我们同学(谈到这个人)都是有这样的感觉,他这个人是在伊利诺(Illinois)小城,离芝加哥比较近的小城长大的那么一个小孩子,从来没来过纽约,他一说就说…

主持人:所以他也生活的很快乐。

陈志飞:他很快乐,他很高兴,他也没想到,到华尔街哪个工作,哪个公司现在有数字什么的,training赶紧来吧,等着你赚大钱,他不甘心,他一说就是芝加哥的城区太大了,太漂亮了,他一说他们家的芝加哥的,想起来很朴实。

主持人:所以说真正培养一个什么孩子是算是成功的,这个问题倒是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陈志飞:因该小孩子最关键的是要他高兴,然后立下一些道德的原则。

主持人:那像在美国的教育应该说是还是很成功的,在世界上也是领先全球的,那它为什么会比较担忧,而中国的教育会不会赶上它?

陈志飞:所以我觉得就是中国,尤其上海的教育出来以后中国自己人,就中国自己人都觉得,北大附中的校长都觉得中国学生要说低能,上海这种成功,实际上并不代表成功,而且实际上是失败。那美国对教育这种反思,居安思危历史上就有。

50年代由于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美国的教育界也是感到一种,比现在还大的一种震荡,但它其实这种开放透明的,以人为本的,以兴趣为出发的教育制度到现在你看还是独步全球。

我觉得这个可能这个蔡女士她可能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夺得眼球来卖她的书,但长期来看对美国的教育体制,我觉得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主持人:所以怎么样去教育好下一代实际上是一个对家长来说是一个话题。

陈志飞:但是美国教育的确是应该从中国道德教育方面吸取一些养料,这个我觉得也是对的。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您的分析,各位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看今天的《热点互动》我们下次时间再见。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