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涨价 发改委:要忍受高物价上涨率

【新唐人2010年10月18日讯】(新唐人记者唐美华综合报导)大陆各媒体报导,在“玉米疯”、“逗你玩”、“蒜你狠”之后,食用油终于也扛不住成本压力,涨价风声趋紧。有业内人表示,食用油的涨价已是必然。继鲁花、长寿花等品牌已经传出涨价消息之后,金龙鱼和福临门亦传出即将上调出厂价的消息,涨价幅度均在一成左右。据官方检测,截至14日,湖北、安徽、四川、江苏等地的国内四级菜油同比涨幅普遍超过15%,菜油价格一度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国家发改委高官日前也向媒体指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和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结构性通胀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通胀压力,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

据《南方都市报》报导,一公司负责人表示。金龙鱼和福临门两企业均研究过涨价事宜,“涨价的问题,公司内部已经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时机的选择了”。

据大陆官方报导,以大豆油为主的食用油批发价格近日出现普涨。北京玉泉路市场监测,几日,以大豆油为主的散油和小包装油的价格均有所上调。 10月13日,散装一级大豆油、棕榈油(18度)每斤批发价分别为4.60元、4.40元,均比月初上调0.30元。 “金龙鱼”和“福临门”大豆油的每箱价格分别为188元、182元,比月初上涨4%~6%。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均价比7月份上涨5.3%。然而,随之上涨的豆油价格比大豆价格的涨幅更加明显。

来自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的数据显示,上周(10月4日—10日)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0.2%。其中菜籽油、花生油、豆油零售价格分别上涨0.3%、0.2%和0.1%。

虽然批发价上调尚未全面波及零售市场,但中粮和益海嘉里内部人士均证实,食用油零售价不久也可能上调。

食用油涨价原因

食用油企业涨价的缘由在于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7月20日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格为3380元,到10月14日,涨至3900元每吨。这意味着,对于压榨企业来讲,三个月成本每吨涨了约520元。而在小包装油的上游散油市场,10月15日,广东地区一级豆油价格为9150元—9250元每吨,而在9月15日,价格则为7900元每吨,一个月涨了1000元以上。

不过,新一轮涨价已在业内预期之中。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进口大豆均价自今年7月份起已经保持了3个月的上涨态势。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进口大豆价格对中国油脂压榨企业的影响较大。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因此美国大豆产量会对进口大豆均价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美国农业部10月12日公布的油料作物展望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大豆减产预期强烈。在这个消息公布之后,无论是期货市场还是现货市场,大豆价格都呈现上扬的趋势。

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需要购买散油加工成小包装产品的企业来讲,成本压力的上升,使得油脂企业每加工1吨小包装食用油就亏损2000元以上。

17日,北京家乐福一位导购员表示,最近消费者购买食用油的比较多,“因为粮食涨价,水涨船高,食用油自然要跟着涨价了。”

油价上涨链自上而下的涨价潮

据《山西晚报》报导,北京超市已于15日收到了来自中国糖业烟酒公司的调价通知:各种规格的食糖价格全面上调13%。中国食糖价格创历史新高: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

据《陕西早报》报导,家住东仪路的张师傅和邻居们感受说:“最近在外就餐,感到有些小吃涨价了,街头煮熟的玉米从2元/个涨到了2.5元/个。”

在碑林区上班的李先生说:“单位食堂原来1元钱可以买五个馍,现在只能买四个,建国路玄风桥附近那家卖黄桥烧饼的,一直卖5毛一个,昨天我去买时已经涨到8毛一个。”

市民葛先生说,最近“涨声”传闻不断,就连徐福记巧克力、金丝猴、阿尔卑斯三款糖果也传出了涨价信号。

连日来,关于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在外地悄悄“瘦身”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在人人乐、华润万家等超市了解到,康师傅等品牌方便面的面饼含量有所减少,原来是100g的,现在降到了95g;原来是95g的,现在降到90g。

市民担忧:“开小吃店的,食用油可是主要原料之一,钱真的不值钱了,是否预示着新一轮通货膨胀迹象显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分析,中国8月份CPI同比上升3.5%。从目前的食品价格推测,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可能进一步上升到3.7%。这次“滞涨”——即工业增长率快速回落后CPI仍然持续上升——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04年,甚至有可能超过07-08年间的纪录。

《成都晚报》报导,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10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须忍受更高的物价上涨率。他说,现在加息,不仅难以控制通胀,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王建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和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结构性通胀是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通胀压力。二者共同从成本端推高价格。在这种局面下,加息不仅难以遏制通胀,还会让面临成本上升压力的企业雪上加霜。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