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业领袖对中国从“沉默”走向“直言”

【新唐人2010年7月21日讯】多年来,如果外资企业对自身在华业务受到的待遇不满,得到的建议往往是:可以私下抱怨,但在公开场合要保持沉默。一般认为,把对中国官员独断专行和偏袒本国企业的失望情绪广而告之,只会招致报复,并威胁到企业的现有投资。

据金融时报报导,类似通用电气(GE)、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Siemens)以及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等企业的负责人,被北京方面视为“外国友人”。作为获得中国市场准入权的回报,当局希望他们能够在批评者面前为中国政府的政策辩护。

但上述三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杰弗里‧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罗旭德(Peter Loescher)和贺斌杰(Jurgen Hambrecht)最近都对本企业在中国面临的困难直言不讳。

而且,西门子和巴斯夫的执行长是在与温家宝总理会见时,批评中国的商业和投资环境。并且批评是默克尔对中国进行的4天的国事访问的一部分。

中国无视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移、在政府采购中偏袒本国企业的政策让一些外企觉得,自己正被排挤出这个国家。“我们感觉在中国越来越不受欢迎,正因如此,你发现有更多的人大胆表态,并重新考虑自己在中国的未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理事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Council)的约翰‧纽佛(John Neuffer)说。

在国家补贴的支持下,中国企业正逐渐走出国内市场,挑战西方企业,和它们在其本土和第三方国家争夺市场份额。太阳能行业就是一个例子,中国企业有望从德国竞争对手手中夺走世界领头羊的位置。另一个例子是风能行业。中国在该行业拥有70家企业,它们已发起了一场竞赛,旨在超越GE、西门子和丹麦的维斯塔斯(Vestas)等全球巨头。

德国实业家们表示,在中国风能市场,本土企业在政府采购中明显受到偏袒。私下里,德国一家大型工业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指出,有一家全球市场领军企业过去三年一份订单都没拿到,尽管他们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中国加入WTO时所签署的承诺,大多涉及出口或廉价制造品等更为简单的领域,而不是外国投资所涉及的高度复杂的领域。即使存在书面的承诺,中国往往也缺乏相应机制——比如信息全面的中立法庭——来履行这些承诺。

──转自《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