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高盛集团声誉恐因调查受损

【新唐人2010年6月9日讯】华尔街历史上最盈利的投资公司高盛集团最近麻烦不断。在4月间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诈骗指控后,本星期又接到国会调查小组传票。一项刚刚公布的行业调查显示,金融业内人士认为,高盛的信誉恐怕会遭受重创。

彭博新闻星期二公布的一项抽样调查说,麻烦缠身的高盛集团在金融界的形像正在下降。

彭博本月初在全球范围抽样采访了1001名投资者和分析师。百分之83的受访者说,高盛集团在其心目中的形像在过去6个月里出现下降。相比之下,称瑞银集团和花旗集团形像下跌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仅为百分之27和百分之26。

本星期一,国会委任的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正式向高盛发出传票。原因是高盛此前拒绝按委员会要求提供文件和会议记录,随后又向委员会提交了总共25亿页的文件。委员会主席菲尔•安吉莱德斯说,高盛提供的文件数量庞大,杂乱无章,让委员会无从下手。他指责高盛蓄意拖延时间,想把调查拖到9月委员会授权过期。

金融咨询公司FTNFINANCIALS的首席经济师克里斯托弗•洛(ChristopherLow)告诉美国之音,高盛集团的麻烦拖得越久,名声的恢复就越困难。

他说:“任何一家金融企业,其实力归根结底是由声誉来决定的。金融交易中,订约方风险无处不在,信任是必要的因素。所以,声誉问题拖的时间越长,就越是会不断放大。对于高盛来说,这是最大的问题。”

*四分之三受访者:高盛作法司空见惯*

4月中旬,美国证交会将高盛集团告上法庭,指控高盛一位副总裁在房地产市场开始崩溃时欺骗投资人,在设计并销售一种基于次贷证券表现的担保债务凭证(CDO)时没有披露对冲基金正在对该金融衍生产品做空的重要信息。

在彭博的调查的1001位金融业人士当中,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说,高盛的做法对于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来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交易方式。接受抽样调查的一位对冲基金经理特别指出,一些复杂的衍生品交易在局外人看起来可能是恶意的,但华尔街每一家大投行都参与这种交易。

*对高盛的监管合理?*

FTNFINANCIALS的首席经济师克里斯托弗•洛同意这种看法,但他强调,这同时也表明监管机构需要开始关注合成式担保债务凭证(SyntheticCDO)等较新衍生品的规范和管理。

他说:“合成式担保债务凭证现在是比较常见的交易手段,不过以前不是。这些合同10年前才开始出现,因此完全没有任何监管。你可以说这种交易是合法的,因为技术上说,没有法规管辖这个领域。但是,现在监管者应该审视一下这种产品,看看是否需要监管。”

彭博的金融业人士抽样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受访者认为,高盛现在受到的监督是合理的。但也有近3成的受访人士说,高盛遭到了不公待遇。

*一半出于政治考量?*

FTNFINANCIALS的克里斯托弗•洛认为,行政部门和国会现在紧盯高盛不放的原因一半是为了推进金融改革,一半是政治考量。

他说:“11月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国会在过去18月里的各种主要议题当中,金融改革是唯一一个在各阶层选民中都很容易引起共鸣的问题。所以,我认为现在这个时候,选举政治和金融改革是捆在一起的。”

4月中旬高盛被证交会起诉到现在,其股价从从185美元一路跌到目前的140美元左右。跌幅近百分之30。

美国证交会前主席哈维•皮特(HarveyPitt)认为,高盛出现信誉危机的主要原因不是监管者出于政治目的对高盛穷追猛打,而是高盛没有更加主动地配合调查。他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的时候说:

“高盛是一个很优秀的公司,但他们已经失去了2百亿美元的市值。他们现在在接受刑事调查。外国政府也在调查高盛。所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因为高盛没有早一点站出来,妥善地配合调查。”

*海外声誉严重受损*

彭博的金融业人士抽样调查显示,高盛的声誉危机在海外更加严重一些。在受调的海外金融界人士当中,百分之69的人认为高盛理应受到调查,而在美国国内,认为高盛调查有合理依据的受访者比例只有百分之48。

而在被问及高盛股票表现以及管理层前景时,美国国内金融业人士的预期也显着好于国外人士。

FTNFINANCIALS的克里斯托弗•洛对于这种态度差异并不感到奇怪。他说,高盛和瑞银集团等投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仍在海外市场大力推销金融衍生品,其形像因此遭遇反弹。

克里斯托弗•洛说:“美国房地产市场在2005年底触顶,到了2006年下半年,大多数美国投资者意识到房市已经垮掉。但是我记得2007年12月的时候,我去中国参加了一家美国大投行的会议。我记得走进会议室,桌子上放着这家投行准备的展示材料。我拿起来翻了一下,这是一本推销担保债务凭证的介绍。我当时想,这是我看过的最热情洋溢、最乐观、最让人振奋的推销材料。”

2007年,仍然作为投行存在的高盛集团创下116亿美元的盈利记录。2009年,高盛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后,盈利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4亿美元。

──转自《美国之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