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秒广告能否提升“中国制造”形象

【新唐人2009年12月2日电】明报2日发表社评,点评近日中国商务部在西方主流媒体商打出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商业广告

明报社评中说:“在中国商务部支持下,一个30秒的商业广告开始在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等国际主流媒体播出,试图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这个广告的主题,于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弥漫覑保护主义之际,可谓对症下药;不过,“中国制造”的形象出了问题,并非个别产品低端质劣那么简单,而是关乎整个国家发展模式,只有体制更公平合理、更人性化,社会品质提升、文明成为风尚,中国实现真正值得向往的国度,则“中国制造”就算不打广告,也会获得实至名归的形象和地位。”

明报说,广告无疑想传递“生产分工、利益分享”的信息。对美欧国家显示﹕首先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有美国、欧洲和法国的优质科技和设计,并不低端质劣;第二个信息更重要,就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欧美各国也有利益,若对中国产品设限,大家都受害。



近年来,中国生产的饲料、海产、牙膏、药品、食品、玩具等,一再爆出质量问题。这使得“中国制造”不仅在国外市场,甚至在国内市场也失去信誉。例如,前一阶段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三聚氰胺奶粉使婴儿生胆结石等,让国内年轻父母宁可多花钱,也要给孩子购买国外奶粉。明报社论中说,只有国人喜用“中国制造”,中国产品才是真正扬威世界。

华尔街日报的Sky Canaves撰文“A Makeover Attempt For ‘Made in China’”。指出这支“中国制造”的广告本来2008年就计划播出,但由于三聚氰胺奶粉丑闻被迫推迟。现在广告的推出也旨在修补一系列中国产品质量丑闻在外国消费者心中的坏印象。

英国电报(Telegraph)的Malcolm Moore撰文“There’s nothing reassuring about the ‘Made in China’ badge”。文中说,这支广告并没有拯救人们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信心。相反广告透露出现自相矛盾的信息。因为按照广告的宣传逻辑--产品虽然在中国制造,但全部使用外国设计的,因此无须担心质量--实际等于宣传了外国设计的质量。广告最后出现的飞机,标注“中国制造”,但飞机旁站着全球各地工程师。Moore在文中开玩笑说,这一定是暗示,中国要做出自己设计的喷气发动机,要等到2016年。

另外,低廉的劳动力至今还是中国得以吸引外国生产厂家的有利因素之一。来到中国的厂家为了高获利,必然要降低劳动成本,再加上地方法制不健全,使中国劳工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近年来,在海外媒体和人权团体的调查中,“中国制造”往往和“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东莞,汕头等外资企业多的城市,往往也是群体性抗议运动多发的城市。



虽然中共政府表示,曾调高劳工的最低工资,但根据“公平奥运2008”组织(http://www.playfair2008.org)在2008年4月发表的报告《清除障碍:全球运动成衣业改善工资和工作条件的步骤》中的调查,2006年9月中国调高最低工资后,为了弥补工资增加的成本,某运动鞋制造商不得不减少工人的住宿、膳食或其他福利。因此,即使最低工资调高了,很多人的工资仍然没有增加,甚至比之前更少。

明报指出,打造“中国制造”形象,关键在国家品质提升。失去信誉和重新建立信誉,往往不是一个相等的时间过程。这次中共官方尝试30秒广告提升“中国制造”形象,是否能够说服西方消费者,相信很快可以见分晓。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