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丰实人生 陈文彬演活“不能没有你”  

【新唐人2009年10月27日讯】(中央社记者黄兆平纽约特稿)制度官僚作梗,父女被迫拆散,戏外的油漆零工与戏内的地下修船人员,电影“不能没有你”上映以来赚了影迷热泪,丰实的人生阅历则赋予陈文彬演活社会底层工人角色的养分。

1986年,大导演侯孝贤的“恋恋风尘”让16岁的陈文彬看了又看,开启他的电影梦。不过,这场电影梦到了陈文彬不惑之年才得以开花结果。

2003年,争取女儿就学四处碰壁的父亲,抱着七岁女儿站在台北市天桥与警方对峙局面的真实故事;2006年,太太即将临盆的枕边“读报”,意外让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陈文彬兴起写剧本念头,更开启电影表演之路。

曾任第四台地方记者、国会助理、小公务员的陈文彬,第一次演即演活了“不”片里父亲─李武雄的角色。

事实上,陈文彬还担任过厨师,在庙会里跳过八家将,更常是社会、劳工运动一员。过去五年,他跟着导演出戏、外拍,做场记、学剧本、画分镜图、替团员订便当,一圆自己的电影梦,这样的人生阅历建构了他的内涵,丰富了他的思维,活络了他的电影语言。

他不讳言说,“与劳工朋友一起参与运动,赋予他表演的养分”,年轻时,不爱念书,常在庙会混,学会了一些地方方言….增加了他对劳动兄弟真实情况的了解。

陈文彬还说,“演电影是意外的插曲,更是意外的人生”。让他体会人生是无法规划,也无从规划。

高中念了五年,陈文彬好不容易考上实践大学服装设计学系,参与社运后又读了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从“不”片探讨人与制度不公的问题,以及他另一新作“千年”,也是描述原住民与天争地的问题。

陈文彬的电影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剧情内容及戏剧张力,却是强悍感人,充满对人性关怀与对社会制度批判。

相较于去年红透全台、制作费5000万新台币的“海角七号”,在台湾今夏八八莫拉克风灾上映的“不”片,才用了600万新台币拍成,卖座虽因风灾差强人意,却堪称是今年台湾最真情催泪电影。

“电影要能与不同族群的观众对话”,陈文彬说。拍完“不”片后,他的人生依旧,没有起很大变化,倒是透过剧中与妹仔(赵祐萱)的对手戏,让他知道如何与自己的两位双胞胎小朋友互动。

除了“千年”新作之外,陈文彬近期无任何计划,想安静一阵子,一切归零,再找回最初的单纯。他依旧深信,“简单就是力量”,而创意正是台湾电影再往上冲的主要动力。

陈文彬认为,电影不仅是文化产业,更应该是经济产业。他建议政府比照当初鼓励竹科模式,大力推动电影工业,台湾电影仍具竞争力。

小资本的“不能没有你”,意外获得重视,还将代表台湾角逐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再次证明小兵立大功的杰作,同时凸显台湾电影界目前面临筹资困境以及急待突破的障碍。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