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客来台元年 人数暴冲凸显问题

【新唐人2009年6月23日讯】开放陆客来台观光周年系列报导6-1(中央社记者江今叶台北23日电)“不是跟你们说,政策要时间发酵吗?现在不就证明,陆客来台观光政策真的有效嘛”,这是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谈开放陆客周年的第一个反应。3月起一波波涌入的陆客团,让观光业生意从惨淡到长红,但落差太大衍生的问题也凸显市场已进入新的阶段,值得政府与民间反思。

去年6月中旬,当海基会与海协会在北京重启中断10多年的协商会谈,在钓鱼台宾馆签署包括大陆观光客来台与假日包机两项协议后,一整个夏天,所有媒体都追着陆委会以及交通部观光局、内政部移民署官员问,“陆客呢?不是说每天上限3000人?怎么每天只有几百人”?

不管官员的答案是暑假台湾太热、北京办奥运,还是全球金融风暴,大家只关切“陆客来台政策何时才能真正落实”?终于在今年3月北京召开的人大、政协会议上,得到了确切的答案:“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这样回答中央社记者的提问。

淡江大学教授张五岳当时就断言,陆客来台人数绝对会开始攀升。

果不其然,3月开始,陆客来台人数呈现暴冲,一度飙破1天万人。为缓解五一劳动节的大量人潮,行政院还特别开放每天签证人数从过去的4311件提高到7200件,来台人数也暂时从每天3000人弹性拉高到5000人。虽然只有短短两个礼拜,却大大增加陆客来台人数。一时之间,能想得到的全台湾主要景点,几乎都被大陆观光客给占满。

这样的热络景象,看在当初主谈的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高孔廉眼里,有掩藏不住的骄傲。他说,尽管这是承接前政府时期的谈判成果,但能在自己手里谈成,还是让人很兴奋,“而且不仅谈成,还把人数从原先设定的1000拉到3000人”。他甚至乐观预期,今年大陆观光客可望突破80万人次,为台湾经济贡献超过新台币200亿元。

今年7月18日,开放陆客政策实施将满周年,这1年来,陆客从患寡到患不均,随着来台人数越来越多,台湾的旅游容纳量不足问题开始浮现:阿里山上观光客吃饭像打仗、故宫翠玉白菜前永远挤成一团、日月潭前陆客抢拍照互骂、游览车放陆客鸽子…这些成为台湾日常新闻的一部分,更令人担忧的是隐藏的公共安全问题。

中华两岸旅游资讯协会理事长王启汉批评,陆客来台的人数操作,应该是视情况逐步调整,一下子丢出3000人,是不了解台湾观光业容纳量的外行人所做的决定,也难怪状况百出,品质堪虑。

陆客塞爆各旅游点的景况,看在长期研究两岸观光产业多年的师范大学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范世平眼里,忍不住忧心,认为现在该思考的已经不是人数,而是台湾整体旅游品质提升的问题,“如果不这样,陆客是不会成为回头客的”。

陆客过度集中在几个景点,不但快速损耗这些景点的观光能量,也吓跑外国旅客与台湾民众,如何改变陆客来台观光的态样,成为开放陆客第2年的重要课题。

身兼台旅会秘书长的观光局主任秘书吴朝彦说,要让陆客成为回头客,首先要扩大旅游纵深、分流旅客,观光局开始思考将行程由现在的8到10天环岛游,改成5到6天的区域行,并规划纳入婚纱、美容、健检等台湾最强的产业主题,以增加陆客来台旅游的兴趣与次数。

范世平有同样的看法,他说,台湾与大陆虽然同文同种,但不同的历史发展,让台湾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像这几年流行的特色民宿、单车环岛、两蒋文化,透过台湾的岛屿海洋优势,从历史纵深与台湾文化出发,规划更精致的特色旅游,才能让陆客对台湾流连忘返,口耳相传,进而扩大市场。

“观光客倍增”是民进党政府在2002年提出的政策口号,多年来“量”的目标难以达成,“质”的提升也未见成效。如今趁着陆客的热潮,新政府正可为国内观光产业做一次总体检,着眼整体的产业规划,协助业者利用优势坐大、坐实,兼顾质与量,如此观光产业才有未来,陆客市场也才能细水长流。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