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壓抑後蓬勃發展 台灣文學成專門領域

Facebook

【新唐人2009年2月23日訊】(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23日電)受限於早年政府堅持中國正統地位發展中國文學,台灣文學始終受到壓抑;如今,台灣文學蓬勃發展,不僅是大學學科,台南市更有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已成專門領域。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台灣前,明朝文人沈光文在1651年從金門赴泉州途中,遇上颶風,反而到了台灣,成為第一位抵台的中國文化人,開啟台灣文學,台南縣善化鎮就有一座祭拜沈光文的廟宇。

鄭成功收復台灣,也帶來許多明朝遺老,詩及其他文學著作開始湧現;清朝克台,台灣受到科舉文化的影響,台灣人讀起四書五經及八股文,新竹的鄭用錫就是台灣第一位進士,當時是清朝道光年間。

「晚清時間,台灣的文學水準已和中國相去不遠」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施懿琳說,抗日英雄丘逢甲就是台灣文人的佼佼者。

但中國文學地位始終在台灣文學之上,國民政府遷台,以中國正統地位自居,台灣文學始終被壓抑漠視;1970年代,自覺的台灣文人掀起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1980年代解嚴後,台灣文學研究開始起步,1990年正式成為大學的學科,2000年政黨輪替,更掀起台灣文學熱潮,台灣文學館也在這個期間成立運作。

施懿琳說,台灣文學以1920年為分界點,明鄭時期到1920年為古典文學,1920年後才發展出新文學。

施懿琳完成全球第一本台灣古典文學研究「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雖橫跨3個世紀逾200年,但自1895年之後的古典文學至新文學期間的變化,還在初稿階段。

「台灣文學的研究資料是很龐大的,不是看一下子就看完了」。施懿琳希望未來繼續完成1895年至1945年的日據篇及1945年之後的戰後篇,更歡迎新生代加入台灣文學的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