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元宵乞龟民俗 源自妇女求子嗣

【新唐人2009年2月3日讯】(中央社记者高茂雄澎湖县3日电)“乞龟”民俗是澎湖元宵节的重头戏,也是只有澎湖地区独有的元宵节特色,已有超过200年历史,不曾中断。这项习俗的来源尚无定论,不过据史书记载,应可溯自妇人求子嗣。

乞龟”又称为“乞平安龟”,意即乞求神明赐龟,所乞的龟为可以食用的“肪片龟”,用糯米粉加上麦芽糖、糖为材料作成乌龟形状,放在庙中。“乞龟”时民众先在庙中选好大小适合的“肪片龟”,再掷筊请示神明获准,并向庙方登记后,就可捧回家食用。

史书上对澎湖元宵“乞龟”习俗的记载,最早见诸清乾隆32年(1767年)澎湖通判胡建伟所着“澎湖纪略”1书。书中记载“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则明年元宵时,另作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

到了清光绪20年(1894年),澎湖文石书院山长林豪所着“澎湖厅志”再引胡建伟“澎湖纪略”同段文字记载“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面龟’一个,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则明年元宵时,倍数酬谢。”

这两段文字几乎相同,关键在于胡建伟所说的“亚公仔”经过127年后,林豪改成“面龟”,后世民俗研究者据此认为,“亚公仔”与“面龟”是同一物或类似品,也因此,将澎湖“乞龟”习俗的历史上推至232年以上。

林豪这段文字因明确提及“面龟”,是目前为止对澎湖“乞龟”习俗最早和最直接具体的描述,也明白指出,澎湖“乞龟”习俗源自妇人求子嗣。

文史工作者黄有兴认为,台湾龟祭习俗可上溯到中国殷商时代的龟祀文化,而且古人乞龟不只求嗣,也有求财和求寿。

求寿的说法认为自古以来龟即被视为祥瑞、长寿、灵异的象征,乞龟即乞寿。也有人说,“居”与“龟”的闽南语同音,乞龟即乞居,亦即求乞居住的平安。但这些说法并无具体史料作为佐证。

澎湖“乞龟”习俗的来源以妇人求子嗣最为可能,但现今民众至宫庙中“乞龟”时,已少有人求嗣。根据文史工作者王文良的田野调查研究,现今最通行的“乞龟”行为有求平安、求财、求安家、许愿等多项。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