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专家纽约探讨华族留学史

(中央社记者黄兆平纽约二十五日专电)多位知名史学研究者及专家今天在纽约一场研讨会讨论华人留学史,从蒋廷黼、罗隆基、钱端升、陈焕章、胡适、竺可桢等人的留洋学习与成就,探讨中西文化思想冲击与交流,进而影响中国及两岸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

从一八四七年一月,容闳、黄宽、黄胜等人乘坐运茶帆船到美国东岸,堪称华族留学生涯开端。随后一八七二年,归国的容闳组织了第一批幼童赴美,成为大清帝国首批官派留学生。根据史学者王奇生在“中国留学生轨迹”一书统计,自一八五零年到一九四九年的赴美留学生约有一万八千六百余人。

“华族留美史─一百六十年的学习与成就”学术研讨会由纽约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主办,近来致力留美史研究甚深的所长李又宁担任开幕致词,史学家黄培担任主持人,分就杰出留美人物、留美与国势、留美面面观等三方面,探讨华人留学过程。

学者们认为,留学教育在中国虽然经过一番激烈争辩与讨论,但它对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建设,确实有着伟大贡献。随着中国政治局势变化以及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二十世纪以来所发展的教育改革及出国留学,已成沛然莫御之势。

李又宁表示,留美知识份子对美国做出很多重要贡献,尤其在高等教育师资及科学实验室,华族占有重要比例,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更没有大规模、有计划进行研究,殊为可惜。

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则从蒋廷黼、罗隆基、钱端升等三人的个案分析,探讨留美归国学生的政治抉择。他的论述重点在留美教育他们的影响、三人对民主与独裁的看法、以及他们在选择投效国民党或共产党后的机运与遭遇。  

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欧阳哲生也以胡适的英文作品解析,探讨中国的文艺复兴。他认为,胡适在中、英文世界对新文化运动的定位出现的差异现象,一定程度反应中国新文化过程的曲折与复杂性。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区志坚以竺可桢为例,撰文介绍留美学者与近代中国气象及地理学的建立。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地理及气象发展程中,竺可桢扮演的角色,实不容忽视。  

中研院历史语言所副研究员陈熙远也从纽约的昌教会到上海孔教会,讨论陈焕章与近代儒教传统的宗教化与社团化之关系。  

今天出席的学者还包括中研院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汤熙勇、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教授李洪山、罗彻斯特大学教授朱永德、史学家殷志鹏、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王庆余、中国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周棉等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