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颖:中国人除四大发明之外对世界的又一大奉献

夏天里风云变幻无常,一会儿是娇阳似火把人晒得如铁板烧鱼;一会儿又是大雨滂沱将人淋成落汤的鸡。在这个季节里,“铁骨根根撑苦雨,绢花朵朵挡骄阳”的便有了最大化的用武之地。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王帝记》中便有关于伞的记载。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木匠祖师鲁班先生常在野外劳作,经常被不期而至的雨水淋湿。其妻于云氏心疼之,于是用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做成了一把撑开像亭子,收拢像棍子的东西。这就是伞的祖先。

之后,人们用丝和绢代替了兽皮,使伞变得更轻便。但因其造价太高,只有达官贵人们用得起。之后,伞的一支转化成官仪之用,被称为“罗伞”,直接成为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纸发明了以后,人们开始将纸涂上桐油,制成既轻便又便宜的油纸伞,这才使得它作为一种大众工具在民间流传开来。

于是,我们便有了《清明上河图》中举伞人踽踽独行的记忆;便有了断桥头上白娘子与许仙关于伞不得不说的故事;便有了诸多的将雨水和世界隔在伞外的爱情;便有了《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幽怨的丁香样的姑娘……

雨伞的身影,已深深的烙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的伞,大多可以追溯到这样的源头上来。

早在唐朝,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便是将伞作为先进文化学了去的。泰国的贵族和高僧,至今仍保留着使用罗伞以显示威仪的习惯。而喜欢钻牛角尖的日本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往“道”上做,虽然最终没有将伞搞成“伞道”,但其不厌其精地强化伞的审美功能,而淡化其实用功能,https://edit.epochtimes.com/news/administrator2/ed /DisplayArticle4Update.asp?ID=2232497&y=2008&m=8最终使之成为精致的工艺品,从另一个角度旁证了他们做事极端的性格。

伞传入欧洲的时间略晚些,大概是在1747年,一位来中国旅行的英国人看着人们张着雨伞在雨中行走,认为这种工具适用而便利,于是将其带回英国仿制。他使用绢和蕾丝做伞面,用铁丝做伞架,制成之后伞重达4.9公斤,好在英国的名媛贵妇们都不似中国古代的千金小姐们那般的弱不禁风,故而,虽说重一点,但架不住它是时尚的产物,因此很快流行开来。

本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又为伞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次发明了折叠伞。至此引发又一次伞业革命,产生了真正意义的现代伞。伞也由鲁班时代的兽皮伞发展成为纸伞、布伞、尼龙伞、塑料伞、自动伞等许多品种。而用作伞骨伞架的材料也从最早的竹、木发展成为钢、铝、塑料、树脂纤维、有机玻璃等。随着新材质和新的需求的出现,还出现了防UV紫外线吸收剂和具有透明科技感的PVC材质伞。这种变化还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审美观的提高和人们需求的扩展而不断变化着。

目前,全球伞的年产量约15亿把,中国约占一半,而被称为中国伞城的浙江省崧厦镇伞的年产量就达2.1亿把。由此可见人类对伞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特别是在这风雨越来越无常、臭氧层越来越挡不住紫外线的时代,大家在用小伞时,是不是也该想想给地球母亲撑一把什么伞呢?

(作者博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