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術造假也趕潮流 博導SCI論文現AI「口頭禪」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3月18日訊】近日,中國地質大學博士生導師在知名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摘要部分出現ChatGPT常用的「口頭禪」,被質疑是用ChatGPT撰寫。上個月,國際知名雜誌Nature指出,2023年,國際出版商聲明撤稿大約1.4萬篇,其中四分之三涉及中國「學者」,中國大陸學術造假成風。

3月12日,國際知名學術「打假人」法國圖盧茲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Guillaume Cabanac 在X發文說,一篇題為《The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mesh structure of Cu-based metal-organic-framework – aramid cellulose separator enhances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thium metal anode batteries(銅基金屬有機框架-芳綸纖維素隔膜的三維多孔網狀結構可提高鋰金屬負極電池的電化學性能)》的論文存在重大學術漏洞,有明顯的ChatGPT撰寫痕跡。

(網絡截圖)

在文章的「Introduction」部分,第一句是「Certainly, here is a possible introduction for your topic(當然,這是您的主題的可能介紹)」,這句話是ChatGPT在回答某個話題時必說的一句話,在使用ChatGP的過程中,如果給ChatGPT某個話題時,它會根據要求寫出一個或多個可能的答案,首句就是這句話。

因此,Guillaume Cabanac認為,這篇文章很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撰寫。

另外,有研究指出,論文的題目「aramid cellulose在光催化領域的應用」在專業領域也有問題,文中將aramid(芳香族聚醯胺)與cellulose(纖維素)相結合,但從上下文來看,多處將其視為單一組分。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摘要中,aramid cellulose被賦予了ANF的縮寫,一位熟悉材料領域的學者指出,ANF代表著aramid nanofiber,是一種納米纖維。這一術語在材料領域頗為常見,然而,在本篇論文中卻出現了誤用,將ANF翻譯為aramid cellulose,引發了專業界的質疑。

該論文發表於Elsevier旗下期刊《Surfaces and Interfaces》。該期刊屬於材料學領域SCI期刊,屬於中科院一區期刊,影響因子達6.2。

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Yangai Liu(劉豔改)教授,其單位隸屬於國家實驗室非金屬礦物與固體廢棄物材料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學術造假非常普遍,2月份,國際期刊Nature的報導,2023年,共有超10,000篇研究論文被撤稿,而來自中國的論文占比極高。美國恆祥諮詢(Healsan Consulting)整理自知名學術撤稿追蹤網站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數據發現,中國去年撤稿的論文占總撤稿的75%左右。其中,撤稿原因主要有四個,數據不可靠、同行評議造假、由論文工廠偽造和抄襲。

浙江某高校退休教授李女士對新唐人表示,學術造假問題源於高校官本位體制。

她說,「真正搞學術的人,他很難拿到課題。它(課題)必須要跟他的職務掛鉤。這種官本位,這種體制就會導致所有的資源都會流向那個官員(階層)。(科研成果)掛第一個名字的是領導,不是真正做科研的人。有一些人他根本是德不配位的,那他為了要獲得更高的職稱,或獲得某個領導的崗位,那他不就要造假嗎?」

時政評論員李大宇認為,中共自上世紀90年代末推進「教育產業化」,學生不再具有「八九六四」時的家國情懷,遠大抱負,而是一切向錢看,急功近利,抄襲成風。

李大宇表示,「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至善的品格。那麼在中國大陸像這樣的教育現在已經沒有容身之處。中國的教育產業化搞得如火如荼,那麼錢賺到了,但是人才呢卻耽誤了。這種抄襲呀,急功近利的做法非常普遍。他們的老師,都經歷過,然後他們再帶他們的學生,帶動整個社會整體的道德下滑。」

(責任編輯:李酈)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