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監視居住 雲南首富否認套現移民 網友熱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13日訊】中國網絡社群中近日盛傳曾經的雲南首富李曉明套現345億元後已移民美國。李擔任董事長的雲南恩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恩捷股份』)發聲明否認了該傳聞。但李曉明曾被監視居住及李家6人中有5人擁有美國國籍等事實卻頗耐人尋味,引發中國網民的熱議。

被傳高位套現後移民 雲南首富公司發聲明闢謠

有關李曉華高位拋售自家股票套現巨資移民美國的消息,最先是由某微信公眾號發文披露的,其後在其他網絡社交平台上被熱傳。其文稱「恩捷股份老闆,雲南首富李曉華在中國賣掉本家公司的股票,套現345億後,他以及其家庭中的5人移民美國並獲美國國籍,停止了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投資」。

針對這一傳言,恩捷股份2月8日晚間在深交所互動易網站上回應稱,「上述信息均不屬實」。

(網頁截圖)

恩捷股份的回應聲明重點澄清了以下三方面。

其一,網傳「套現345億元」不屬實。

這份聲明稱,自公司上市至今,Paul Xiaoming Lee先生、李曉華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累計減持公司股票金額並非網傳的「345億元」,且自2022年6月20日之後未再減持過公司股票。

聲明羅列了李曉明及其家族成員(Paul Xiaoming Lee)先生、李曉華,在2020年2月12日至2022年6月20日期間分幾次減持公司股票情況,顯示幾人的減持金額累計為16.63億元。

其二,「套現345億後,他以及其家庭中的5人移民美國並獲美國國籍」不屬實。

聲明指Paul Xiaoming Lee是在「創業初期」即取得美國國籍,並非套現後才移民並獲得美國國籍。

其三,「停止了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投資」不屬實。

恩捷股份表示,公司專注於提升鋰電池隔膜產品品質和前沿技術, 目前公司研發中心下設10個研究所,擁有數百人的研發團隊,且從未停止對產業技術的升級和研發技術的投入, 「最近三年2020~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8億元、4.09億元、7.24億元、5.70億元……」

針對上述三方面的澄清內容,恩捷股份表示,「針對不實報道和傳聞,公司保留一切法律追責的權利」。

媒體披露李家人減持詳情 事實與恩捷股份的聲明不符

不過,《鈦媒體》稍早前曾報導說,在2019年底至2022年期間,李曉明家族總共進行了4輪減持,最近的一次減持發生在2022年的上半年,總共減持2200萬股,按當時市場價計算,總額在40億元左右。而在此之前,李家人還分三輪套現了約20億元。

《中國基金報》2022年11月24日的報導則指出,在2022胡潤百富榜中,李曉明家族以440億元的財富值,排名國內企業家第105位,雲南企業家第一位;李曉華家族以325億元的財富排名國內155位,雲南第二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底,李曉明直接持有恩捷股份還占到公司總股本的17.01%,李曉華持股占比8.7%;但到了2022年9月底,李曉明、李曉華的持股比例已分別降至14.14%及7.5%。而在此期間,「整個李氏家族在公司的持股比例則減少8.19個百分點,測算累計套現超百億」。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2024年2月10日報導,恩捷股份的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李曉明在該公司的直接持股比例已減至13.03%,李曉華直接持股比例則減至6.93%。這與該公司前述回應中「自2022年6月20日之後未再減持過公司股票」的說法不符。

曾被監視居住 6名實控人中5人擁有美國國籍

此外,公開資訊顯示,恩捷股份曾於2022年11月22日發布公告稱,該公司實控人李曉明、李曉華兄弟被公安機關「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直到2023年1月30日和2023年4月11日,公安對李曉華、李曉明的強制措施才分別被解除。

(網頁截圖)

而根據該公司以前的公告,作為公司實控人的李曉明(Paul Xiaoming Lee)、弟李曉華、李曉明妻馬燕(Yan Ma)、弟媳惠雁陽(Yang Yang Hui)、女兒Sherry Lee 、侄子Jerry Yang Li這6人中,除了李曉華外,其餘5人均為美國國籍,李曉華雖然是中國國籍,也已取得美國綠卡。

針對上述消息,中國網友議論紛紛。

張勇198609寫道:「沒說沒有,只說不屬實,應該有部分事實?」

手捻大瓢:「為啥有能力的人都想著出國啊?」

屋頂的小魚會飛了:「估計都怕秋後算帳!」Sen_君:「指不定哪天就變國有資產了。」

(網頁截圖)

資料顯示,恩捷股份的前身為創新股份,是一家專注於提供多種從事包裝印刷產品、包裝製品及服務的綜合供應商。2016年,創新股份登陸A股市場,2018年耗資約50億元收購上海恩捷後更名為恩捷股份,公司主營業務也切換至新能源領域,主營鋰電池隔膜業務。

2021年9月14日,公司市值達到歷史巔峰,為2,845.48億元。此後恩捷股份的股價就持續下跌,至今跌幅超過80%,市值縮水至417億元左右,較高峰期蒸發了逾2,400億元。

(記者唐迪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偉平)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