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 驅邪納祥有禁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10日訊】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開始,也叫做三元之日,是驅邪納祥的重要日子。初一這天有許多傳統習俗和禁忌,人們相信遵循這些習俗,新的一年就會平安順利。

隋代杜台卿的《玉燭寶典》裡有:「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正月是一年的第一個月,正月的第一天叫「元日」,也能叫「正朝」或「元朔」)。

這是「正月」的由來,而「元月」 的「元」原本的意思是「頭」,後來引申為「開始」,元月就是「新年開始之月」的意思。

正月初一又被稱為「三元之日」,代表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一日,萬象更新,是驅邪納祥的重要日子。

爆竹被認為是驅邪納祥的物品,中國南北不少地區都有「開門爆仗」的習俗,正月初一開門要先放爆竹,目的是為了「解疫癘」,驅除瘟疫疾病等邪祟。

記載江南風俗的《荊楚歲時記》裡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雞鳴是丑時的別稱,也就是凌晨1點到3點。也就是說,初一這天,天還沒有亮,江南的人們就要起床燃放爆竹,驅邪納祥。

記載北京風俗的《帝京景物略》裡說,正月初一五鼓時分(大約凌晨3點到5點),不能躺在床上打噴嚏,如果想要打噴嚏,就算來不及穿衣服,也要立刻起床,因為民間認為此時躺著打噴嚏會預示疾病的發生。

正月初一還有看風水等習俗。吳中地區的民眾會在這一天「看風雲」「秤水」。俗諺云:「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預測當年的糧食豐歉。

「秤水」則是從正月初一到十二日以瓶汲水,根據每天水之輕重,來預測一月至十二月的降水量,重則當月多水,輕則旱。

《契丹國志》記載,在正月初一這天,契丹國主會將用糯米飯和白羊髓製成的拳頭大小的糰子分發給各帳,破曉時分,各帳將米糰拋擲在帳外。如果米糰的數量是雙數,當晚就會奏樂、飲宴。

如果米糰的數量是單數,當晚即取消奏樂,改為進行「驚鬼」活動,由十二名巫師繞帳搖鈴執箭唱叫,在帳內火爐內爆鹽,並燒「地拍鼠」——田鼠,並且為了禳度災禍,本帳人不到正月初七不得出帳。

祭祖也是正月初一的重要活動,一些人家會在新年懸掛祖先畫像,稱為喜神,陳設香蠟茶果,合家祭拜;也有一些人家會攜帶供品掃墓,稱為上年墳。

在傳統年俗中,初一吃過早飯後,人們就要開始出去拜年了。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歲」與「祟」諧音,壓歲錢有壓住邪祟的寓意,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古時「壓祟錢」是一種外圓內方仿製的小銅錢,用紅帶子穿過錢孔,打個中國如意結,繫上紅穗子,可以佩在身上避邪。

《燕京歲時記》裡記載,大人用彩色的絲線,穿過一個個銅錢的孔,串成一條龍的形狀。當孩子睡熟後,將「壓祟錢」盤在孩子的床腳邊,或者放在孩子的枕頭旁,壓住鬼祟。

正月初一也有一些禁忌,如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不倒髒水,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東西,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