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小國也有力量 中共結束對立陶宛經濟脅迫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07日訊】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由於拒絕在台灣問題上隨著中共的指揮棒起舞,受到經濟報復和外交關係降級。不過如今,中共已經被迫悄悄解除了大部分的經濟脅迫措施,雙方接近和解。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11月底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中共已經解除對立陶宛的貿易禁令,但立陶宛企業對與中國開展貿易仍持謹慎態度,因為沒人能確定中共不會重複它不講規則的行為。

德國之聲引述《法蘭克福匯報》的報導指出,在中歐峰會前,中共的做法或將減輕它與歐盟關係的壓力。也有許多人將其視為北京試圖振興經濟的努力之一。因為與立陶宛的幾千萬歐元貿易可能對中國的影響更大。而這表明「小國也有力量」。

此外,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此前雖遭到北京批評,但據說現在已經不是問題,該名稱還將保持不變。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吳瑟致:「這個意味著中國確實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以及當前的國內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大的挑戰,讓中國必須得去把它過去戰狼外交的一些動作有所收斂,甚至說進行修復這樣的國際關係,它只好摸著鼻子,跟過去它制裁的對象來去採取比較善意的動作。」

旅美時事評論員藍述認為,中共被迫放棄打壓立陶宛的原因,除了巨大的國內經濟壓力,還有國際壓力。

旅美時事評論員藍述:「中共想挽回中美關係它做不到,所以說中共的做法就是以歐制美。那麼它必須拉攏歐洲,可是歐盟國家都看著這個立陶宛,誰都不願意跟中共去做生意,特別是現在歐盟它啟動了,對中國在歐洲傾銷電動車的調查。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共就是覺得刻不容緩的,想拉近與歐盟之間的經濟關係。」

立陶宛2021年11月允許台灣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遭致北京全方位打壓。除了將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別,中共還對立陶宛進行經濟制裁,停止從立陶宛進口貨物。2022年1月立陶宛對華出口額僅6萬美元,年減99.8%。2022年底,歐盟代表立陶宛把中共起訴到世貿組織(WTO)。

立陶宛國會議員馬塔斯(Matas Maldeikis)此前向媒體表示,北京本想要一場速決戰來顯示力量,它也認為立陶宛政府在這種強大攻勢下會垮台或做出讓步,結果事與願違。不僅北約在立陶宛舉行了峰會,立陶宛的出口在中共制裁後的一年半時間裡,反而增加了45%。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學者米科塔(Andrew Michta)指出,如果像立陶宛這種小國都能堅持原則並獲得勝利,這對歐洲大國將是一個教訓。

吳瑟致:「會讓更多的國家意識到,尤其是一些歐洲大國,過去對中國採取綏靖的態度,其實最後不見得對自己的國家發展,或對自己的周邊環境帶來正面的作用。立陶宛所凸顯出來的最大的一個對國際的啟示,要從中汲取戰略耐性以及所謂的去風險化的準備。畢竟中國所帶來的風險恐怕不是它放軟姿態,或者是表現出善意就可以解決的。畢竟中國目前內部的經濟問題,有可能也會造成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一些衝擊。除此之外,中國並未放棄它的軍事擴張的動作。」

報導還提到,中共在東歐大部分地區都不再被視為好夥伴。去年,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效仿立陶宛,退出中共倡導的中東歐國家機制,轉而與台灣建立貿易代表處。捷克也向台灣靠攏。而且中共還因為在烏克蘭戰爭中的立場,進一步失去許多東歐國家的信任。

藍述:「對國際社會的啟示,就是說是自由世界必須團結起來,共同的維護國際秩序。有的國家被中共進行經濟脅迫,大家也不出聲,大家照常跟中國做生意,這樣子你就很難應對,來自於中共的這種分化和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中共和立陶宛關係正常化的消息,中共媒體幾乎沒有報導。

編輯/王子琦 採訪/常春 後製/高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