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中國房地產再崩 中南海急推25條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1月28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今天是美東時間11月27日,京港台時間11月28日。

今天焦點:從「三條紅線「到「三個不低於「,中共緊急搶救房地產。但是,房市依然不可挽回的崩潰了。

為救民營經濟,中南海推出了新25條。然而,馬雲的「馬家廚房」背後的擰巴,以及一碗蛋炒飯,卻預示著前景不妙。

首先跟大家說一下,由於之前我的YouTube頻道被限制廣告和限制流量,我開了一個新頻道,請大家點擊評論中的連結關注,謝謝!

從ICU被抬進KTV 中國房地產依然崩了

其實,在中國,做過企業的人都知道,老闆們不希望被關心,只要讓企業自己做,哪怕一片荒地,他們都能很快給建成一片繁華的城市。但是,不幸的是,在中國,總有那麼一群人痴迷於「為人民服務」,總是要辛勤忙碌,似乎他們一天不忙,這個地球就要轉不動了。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就是這樣。最近,當局正在忙著制定白名單,要求銀行對房地產企業給「三個不低於」的貸款優惠,這讓房地產業界和部分股民感到振奮,但是短短時間內的前後冰火兩重天,也讓很多人哭笑不得。

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評論說:從「三條紅線」到「三支利箭」;從徹底斷糧到「三個不低於」;從掐斷脖子到瘋狂輸氧。從ICU到夜總會;從牛夫人到小甜甜。哪個行業禁得起這樣的折騰?哪個行業沒有被這麼折騰?

我覺得最後一句特別悲哀,中共改革開放以來,哪個行業政府伸手最少,哪個行業發展最快。但是,中共領導人卻特別喜歡指點江山,「親自指揮 親自部署」,所以,很多行業就又悲催了。

房地產現在到了什麼程度?11月27日,中指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1月樓市成交量整體同比、環比均下降。一線城市的成交面積和上月環比小幅上漲1.23%,北京下跌18.86%。二線整體環比下降18.01%,其中武漢跌幅顯著,為58.71%。而和去年11月相比,跌的更慘,幾近20%!

寒意很濃。大家知道,這可是當局推出了很多利好之後的結果。而且,去年11月是什麼時候?全國封城,市場一片蕭條,人們在家無法出門、被大白們各種暴虐,因此導致了新疆大火,隨後爆發了震動世界的白紙革命。

而現在,官方拚命刺激之後的樓市,居然還不如去年11月全國大部分售樓部關門的時候。所以,怎一個慘字了得?!

當然了,很多人現在寄希望於最新的「三個不低於」和房地產公司白名單,因此,香港和大陸股市的房地產股票這一陣普遍大漲。

不過,因為中國的銀行業貸款出問題是要終身追責的,所以,各大銀行肯定會消極抵抗。而且,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銀行業的承兌匯票違約就開始猛增,並開始從小銀行擴大到了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這顯示,中國的債務風險,已經蔓延到了金融業,包括中共最擔心、過去最力保的銀行業。

中國金融業的朋友還透露,工商銀行等承兌匯票違約,一方面固然是各家銀行被不斷發行的巨額地方債在吸乾流動性,但另一方面,也是聰明的銀行行長們在向當局發出信號:我們也沒錢了,如果硬讓我們投放,我們也會出問題。

所以,如果中共繼續逼著銀行向巨額負債的房地產公司貸款,特別是無抵押貸款,可能還會造成一個更可怕的結果:那就是把大銀行也拖下水,讓他們跟著一起爆雷。

當然,看起來當局還是會霸王硬上弓,那麼,會不會拯救房地產呢?我認為依然沒戲!因為,房子也是一種商品,而只要是商品,就得考慮生產和銷售,就算房地產開發商借錢把房子都蓋起來,誰來買呢?

中國房地產業五大頑疾

現在,中國房地產業有五大頑疾,導致了銷售不可挽回的衰落和崩塌:

第一,供大於求。現有住房已遠遠超過了實際居住需求。據中共住建部今年2月的數據,中國現有6億棟房子,其中90%在農村,而在城鎮的房子夠多少人居住呢?有人做過測算,大約30億人。

當然,這些房子裡包括小產權房、安置房等。但即便是如此,存量房數量也是嚴重過剩了。更關鍵的是,中國每年還新建商品房大約1400萬套。

第二,經濟衰退,很多人不敢買房。很多人甚至提前還貸。這一點,我們從最新的社會融資數據就可以看出來,從總額上來說,前10個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1.68萬億元,這顯示當局依然在大放水。但是,水並沒有流入房地產中去。因為,從分部門看,10月份,住戶貸款減少346億元,是負增長;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053億元,而中長期貸款、其中大部分是住房貸款,才增加了區區707億元。這反應出,住戶不敢貸、不想貸、不能貸,主動抑制加槓桿,這必然會壓抑消費和購房。

第三,爛尾房形勢更加嚴峻。最新野村證券的陸挺團隊分析,中國本應交房但是還未動工、或者延期1-2年的樓盤已經高達2000萬套,而中共當局卻並不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最近的一個轟動網絡的事件,是亮亮麗君夫婦維權被打、被迫離開鄭州、抖音帳號被封,當局不給他們交代卻只給了封口的膠帶,讓大批的年輕潛在買房者心生恐懼,因為亮亮麗君好歹是網紅,在全網關注的情況下,他們都被這樣對待,一般韭菜還敢買嗎?

第四,適婚的年輕人數量由於計劃生育在減少,同時可怕的是,不婚、不育的比例在快速增加。既然不結婚、不生孩子,幹嘛要買房子?租房子過好自己的日子不香嗎?與此同時,中國孩子的出生率也持續暴減。這更給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投下濃重的陰影。很多人預測,中國出生率,很可能是下一個被消失的官方數據。

第五,房價神話破滅,投資客在銷聲匿跡。在過去這些年,中國房市火爆的一個原因,是房價在不斷上漲,大批人買房是為了增值、投機,也就是炒房。而中共當局,也一直採取各種方法抑制房價下跌,甚至在2015年後玩出了一個」漲價去庫存「的世界級資本遊戲出來。但是,出來混終究是要還的,行政手段也許可以階段性的干預經濟規律,但是不可能永遠戰勝經濟規律,房價不可能永遠上漲。現在,我們也已經看到了,北上廣深的房價都在不斷下跌,二手房普遍要打7-8折才能賣出去,深圳房價已經腰斬,甚至過去被普遍認為最不可能下跌的北京學區房,也褪去了光環,跌的鼻青臉腫。

這種情況下,除了那些剛需購房者、換房者,多少人還敢買房呢?

總之,一句話,中國房地產已經沒救了,未來還將跌的更慘!

中南海急救民營經濟?馬雲和蛋炒飯遭遇尷尬

當然,越到這個時候,越有一些人很勤政。11月27日,中共8個重要的經濟部門,中共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全國工商聯,聯合印發了《關於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推出了7個方面共25項具體舉措。聲稱要「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新華社等還鼓吹,「25條舉措系統、全面、可操作性強,預計將有效提振企業家信心、優化營商環境、改善經營效益。」

當然,我們首先得承認,這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問題是,它真的有那麼大效果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得先看看,民營企業家們之前為什麼不投資了,提前退休的提前退休、躺平的躺平、潤的潤?答案是,最大的問題是不安全感,特別是一波波的公私合營、反壟斷、共同富裕,讓中國的企業家們對未來缺乏信心!

所以,有人說,不用出台什麼31條、25條,只要把打擊民營企業的司馬南關起來、把孫大午放出來,我們就信了。

當然,也有人說,這還不夠,除非讓那個誰下台!

其實,我認為,這也遠遠不夠。因為,這幾年企業的國內外環境已經被中共基本摧毀了。即使中共現任黨魁下台,那些跑掉的外商也不會回來,而隨著外國投資和對外貿易這架最寶貴的馬車垮掉,中國經濟單純靠內循環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除非共產黨下台!

我們舉二個最新的例子。

週一(11月27日),特斯拉和SpaceX的總裁馬斯克,在以色列訪問,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親切的交談,一方面,他這是給自己這一陣捲入的反猶風波正名,另一方面,雙方談好了,要讓馬斯克的星鏈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帶落地。也就是說,一個美國的私營企業老闆,直接跑去和其它國家的領導人,面對面做生意去了。

而中國的民營企業,現在還有機會和哪個國家領導人這樣正常的會面嗎?曾經最接近這個狀態的阿里巴巴的馬雲,現在連公開露面都不大敢,甚至,因為美國證監會在11月16日中美兩國領導人峰會期間公布說,馬雲家族準備賣出100萬股股票,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馬雲還被迫找人出面發聲明,說自己沒有這樣的計劃。

實際上,彆扭的地方,還不僅於此。這幾天,馬雲名下的公司註冊了一個「馬家廚房」的消息傳遍網絡,馬雲沒有像以前那樣公開的給大家打雞血描繪發展前景,只是讓大家猜,還讓一個前助理出來說他沒有計劃做備受爭議的預製菜。這樣擰巴,這樣的憋屈,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怎麼可能有膽量繼續大刀闊斧的創業、投資呢?

而且,中國的輿論環境也在進一步惡化。最新,我們注意到,互聯網審查升級 ,當局嚴打網絡微短劇,爆紅宮鬥戲也被下架。

甚至,國內著名的美食博主王剛,也因為在毛岸英忌日後兩天發布了一則「蛋炒飯」視頻,就被指責用蛋炒飯侮辱英烈。隨後,視頻被刪除,王剛被迫道歉,說自己只是單純的分享視頻並沒有其他意思,而且還保證以後不會再發蛋炒飯的視頻。

而事實上,網友也發現,只要稍加搜索,就會發現王剛在其他月份也發布過「炒飯」類視頻,所以,他並不是選擇在特定日期發布。然而,當今中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還能期待,中國的民營企業和中國經濟會好轉嗎?

好了,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請喜歡我節目的朋友訂閱我的新頻道,請在評論區關注。節目製作不易,我最新還做了一個捐款通道,也在下方連結中,請大家多多支持。謝謝,我們下次節目見!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X6rw_QzJbFzvr1CzivxIg
歡迎訂閱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