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群:清華第一位女教授被關秦城監獄之謎

1955年9月,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王明貞,被中共高等教育部分配到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教授。王明貞成為清華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王明貞在清華教書11年後,卻突然在不知犯了什麼罪的情況下被抓捕,之後又在不知犯了什麼罪的情況下被關進秦城監獄。這一關,就是5年零8個月。

清華第一位女教授的牢獄之災到底從何而來?且聽我細細道來。

莫名其妙被抓

1966年5月16日,給中國人民帶來浩劫大難的文化大革命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重災區。王明貞再也沒法像從前那樣進行正常的教學,只能被動地參加運動。

1968年3月14日深夜,一陣「咚、咚、咚」的敲門聲,把已經熟睡的王明貞和她的先生俞啟忠驚醒。

打開門之後,幾名公安一涌而入,直奔俞啟忠的房間,把俞啟忠抓走了。然後,再來抓王明貞。

當公安要王明貞在拘留證上簽名時,她一邊順從地簽名,一邊小心翼翼地問:「為什麼抓我?」

回答是:「你犯了錯誤,還不知道?」

王明貞說「不知道」之後,被公安押上外面的小汽車。

王明貞當時以為,肯定是有什麼誤會,只要把誤會說清楚了,很快就能回家。

但是,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次離家,一去就是2000多個日日夜夜。

出生名門望族

說到王明貞,她的家世真不一般。她的遠祖可追溯到明朝的文淵閣大學士王鰲。

她的祖父王頌蔚,是光緒六年的進士,著名的「蘇州三才子」之一。後來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稱他為「恩師」。

她的祖母謝長達,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振華女校」的創辦人。後來的原子物理學家何澤慧等,都是她的學生。

她的父親王季同,是中國近代的數學先驅和機電專家。

1906年農曆十月初三,王明貞出生在蘇州十全街的一間老房子裡。在兄弟姐妹中,她排行第五。

王明貞出生不久,她的母親管尚德因患產褥熱去世。她3歲那年,她母親的小妹管尚孝成了她的繼母。

學業特別優秀

王明貞10歲那年,在祖母的安排下,進振華女校的附小讀書。她讀初二時,全家遷到上海,她進入教會學校——晏摩氏女中學習。

她的各科成績都是A。按晏摩氏女中的規矩,一個學生只要滿足三個條件,就可以把名字刻在一個銀杯上,放進校長辦公室:第一,成績始終是A;第二,上課從沒有請假;第三,從不缺席宗教活動。

王明貞的名字被刻上了銀杯。

1926年,王明貞以優異成績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就讀兩年,保持幾乎全A的成績(只有一門課因老師的偏見得了B);之後,轉學到北平的燕京大學物理系,課業照樣優秀。

密歇根大學之緣

大學畢業後,王明貞把自己的中學和大學成績單以及老師的幾封推薦信,寄給美國密歇根大學。密歇根大學很快回信:願意提供四年全額獎學金。

出國留學的學費、生活費解決了,但是路費沒有著落。她因為毀婚約,不敢跟父親要錢;繼母本來就反對她上大學,她也不敢跟繼母開口;上金陵大學時得過姐姐贊助,上燕京大學時得過哥哥贊助,現在,她不好意思再跟哥哥姐姐開口。

王明貞最終找到一個辦法:給密歇根大學寫信,說母親生病了,暫時不能去。然後去燕京大學半工半讀——一邊做助教攢錢,一邊把碩士讀完。

獲得碩士學位後,王明貞受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之邀,去那裡教數學和物理。攢足赴美的路費和零花之後,她再次向密歇根大學申請獎學金。

她以為,這次應該沒問題,因為她不僅多了一個碩士學位,還有兩年教學經驗。但是,密歇根大學很快回信:不批准。

王明貞不得不去考「庚款生」——由當時「庚子賠款」委員會舉辦的留學考試,擇優錄取中國學生去英國或美國留學。

第一次,沒通過;第二次,沒通過;第三次考完,內部相關人士告知,她考了第一名。但張榜那天,名單上沒有她的名字。後經多方打聽才得知,命題小組組長看到錄取名單後說了一句話:

「派個女學生出國去學物理,不是浪費錢麼?不如派第二名男學生好。」

就這樣,她再次失去留學資格。

之後,她繼續在金陵女大教書。一晃五年過去了。1937年夏,日本發動全面侵華,很快將兵臨南京城下。

她不得不轉移到漢口。金陵女大校長吳貽芳也在那裡。吳校長忽然問她:「還想去密歇根大學嗎?」王明貞回答:「很想。」

吳貽芳立刻以自己的名義給密歇根大學寫了一封推薦信。不久,收到回信:願意接收王明貞,並提供四年全額獎學金。

王明貞的留學夢,終於成真。

物理學才女

王明貞1938年8月赴美,在密歇根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也是唯一的外國人。

頭兩年,她只有一門實驗課得了「B」,其他科目的成績都是「A」或「A+」,還得了三個「金鑰匙」榮譽獎,其中一個叫「Phi-Beta-Kappa」的獎項,是當時美國學生金鑰匙榮譽獎中最著名的。

1942年獲博士學位後,她的老師Goudsmit教授介紹她到麻省理工學院的雷達實驗室理論組工作。不久,她的博士導師Uhlenbeck教授成為這個理論組的負責人。

1944年夏,她根據自己的博士論文,和導師合寫了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文章,刊登在1945年的《近代物理評論》上。至今,這篇論文仍是了解布朗運動的主要論文之一。

與名門之後結婚

1946年年底,王明貞回國,被聘為雲南大學數理系教授。

在昆明,她遇到了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查院長有一個得意門生叫俞啟忠。

經查院長介紹,王明貞與俞啟忠相識,並結為夫妻。俞啟忠比王明貞小7歲。這段姐弟戀當時在親朋好友中很是著名。

俞啟忠是有名的紹興俞氏家族的「四少」。祖父俞明震,父親俞大純,他三哥「三少」俞啟威,又名黃敬。他的堂叔俞大維是留學德國的兵工專家,去台灣後當過軍政部長。俞大維的兒媳是蔣經國唯一的女兒蔣孝章。

王明貞婚後,國共內戰愈演愈烈。1949年9月,她帶著俞啟忠,再次赴美,到密歇根州的聖母大學物理系做研究。

滯留美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美在朝鮮戰場兵戎相見。

王明貞在聖母大學從事的研究項目,是美國海軍部資助的。因為中美成敵對國家,1952年年底,王明貞想回國效力,辭去聖母大學的工作。

但是,因為美國政府已禁止學理、工、農、醫的中國學子回國,王明貞夫婦向美國移民局提交的回國申請遭拒絕。

為了生計,她不得不到美國加州南部的一所學校教書,俞啟忠則在當地一家小旅館做管理員兼財務。

1953年朝鮮停戰後,中美通過談判,達成部分中國留美學子回國的協議。

1955年5月,王明貞夫婦和70多名留美學子一起,從舊金山啟程回國。

清華教授

回國後,王明貞被高教部分配到清華大學物理系。

在美國,她的研究方向是「布朗運動」和「噪聲理論」。回國後,當時的中國「一窮二白」,不可能為她提供和美國相當的研究條件,她只好中斷研究,轉向教書育人。

她主要教統計物理和熱力學,有時也講授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除了教學生外,還培訓教師。

直到1966年5月文革爆發,她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被迫中斷,整天開會,不上課。

秦城囚徒

1968年3月14日王明貞夫婦被莫名其妙抓捕後,先關在拘留所。1970年春,她被戴上手銬,關進秦城監獄。

從1970年初到1972年底,她被審訊過很多次。審訊後,辦案人員總要她寫書面交待。有一次,她被要求將1955年回國的經過及交往情況寫出來。她用了12天時間,寫100多頁,挖空心思把能想到的都交待出來了。

經過無數次審訊後,她一度產生各種可怕的幻想,比如,幻想她會不會被當成頑固不化分子,她會不會被拉到萬人大會上批鬥,她會不會被處死等。

1973年11月9日,在不明不白被關押5年零8個月後,她獲准出獄。

1975年4月5日,她的先生俞啟忠被不明不白關押七年多後,也獲釋出獄。

有一次,她問公安局的一個辦案人員,她和先生到底因為什麼被捕,回答竟然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謎底是什麼?

其實很簡單:俞啟忠的三哥,俞啟威,也就是後來改名為「黃敬」的俞家三少爺,上世紀30年代曾是李雲鶴的同居戀人。

李雲鶴是何許人也?就是在十年文革中紅得發紫的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妻子江青

江青17歲時,在濟南,嫁給富家子弟裴明倫。18歲時,在青島,跟富家子弟俞啟威同居。22歲時,在上海,嫁給風流影評人唐納;之後,跟俞啟威舊情復燃,一起私奔,唐納自殺未成,再回唐納身邊;之後又跟唐納鬧翻,唐納再自殺未成;登報跟唐納分手;又跟導演章泯同居,致使章泯妻離子散。24歲,在延安,嫁給中共領導人毛澤東。

俞啟威後來改名黃敬。1949年中共當政後,當過天津市長、市委書記,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1958年1月,被毛澤東一通訓斥後,精神崩潰;之後,精神失常;2月10日跳樓自殺。

到了文革時期,江青擔心她30年代的醜聞被揭露出來,影響她中共第一夫人的政治地位,將所有了解她30年代醜事的人統統抓起來了,意在封口。

俞啟忠不是俞啟威的弟弟嗎?王明貞不是俞啟威的弟媳嗎?江青擔心:或許這兩個人也知道她的醜事。

這便是俞啟忠、王明貞被關進秦城監獄的真正原因。

結語

王明貞,作為中國上世紀40年代罕有的留美物理學女博士,如果她一直在美國工作下去,可能成為國際知名的物理學家。

在中國,如果有一個正常科研環境,她也可能成為中國最著名的女物理學家。

但是,從她1955年回國到1966文革爆發,滿打滿算,她在清華教學11年。

不得不指出的是,這期間,中共還發動過許多次政治運動,如1955年的反胡風反革命集團運動、1957年的反右派運動、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1964年的四清運動等,每次運動,都直接衝擊教學秩序,使她不能夠專心教學。

1973年出獄後,王明貞沒有再從事物理教學與科研;1976年12月,她正式退休。

從1966年至1976年,她在物理學專業上荒廢了10年。

一個優秀物理人才,就因為江青這個女人的猜忌,就因為中共無休止的內鬥,不僅被非法監禁5年零8個月,而且,在物理學上再也沒有任何建樹。

中共當政後,毀了多少英才?從王明貞的不測之禍可見一般。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