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共教育減負加劇分化 寒門更難出貴子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9月19日訊】中國大陸一份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共實施的教育減負政策不僅沒有減輕學生和家庭的負擔,反而加劇了貧富在教育投入和產出的分化,貧窮家庭的孩子更難以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升學,而富二代則更容易升入更好的學校。

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大陸頂尖期刊——《經濟學》(季刊)2023年第23卷第3期,文章標題為《教育減負、家庭教育支出與教育公平》,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雷曉燕教授、北大滙豐商學院沈豔教授和北大國發院博士研究生周子焜。

此研究稱,教育減負政策沒有減少學生學習負擔,也沒有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相反,新政策帶來的的教育投入和教育產出的分化。從投入上看,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學生學習時間雙升,而低收入家庭則雙降;從結果上看,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獲得優質教育的門檻更高,加劇了「寒門更難出貴子」的問題。

文章整理了2005—2018年中國大陸各省和中共中央教育主管部門關於教育減負政策的所有公開文件,歸納出教育減負政策的17個細項並分別對其進行打分,構建了各省逐年的教育減負政策指數。

結果發現,減負政策在總體上對家庭教育開支和學生學習時間的總體水平都沒有產生顯著影響,但造成了不同背景家庭的教育投入和產出的分化。

研究結果顯示,收入分位數為前46%的家庭,在教育減負後升學變得更容易,後54%的家庭在教育減負後升學變得更困難。

文章說,投入角度導致的分化更是觸目驚心:寒門家庭的教育支出下降21%,而富裕家庭上升66%;寒門學子的學習時間每週下降9.19小時,而富二代每週卻上升10.37小時。

而在產出方面,在2008年到2018年間,加大推行教育減負力度,導致「寒門學子」(收入分布處於最底層10%的家庭的學生)升高中的概率下降了9.3個百分點,而「富二代」(收入分布處於最上層10%的家庭的學生)升高中的概率上升了5.3個百分點。

研究指出,減負政策縮減了公共教育投資,個體只好在升學競爭中通過私人教育投資彌補。因此,經濟實力強的家庭會加大私人教育投入來爭取更多的升學機會,經濟實力弱的家庭則被迫從升學競爭中退出。

「減負減少了校內教育供給,此時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可以依靠家庭補充教育投資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而由於缺乏相應經濟支持,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就會從升學競爭中退出。」

研究認為,總的來看,一方面,既往的減負政策沒有使高收入家庭和學生「減負」,他們反而增加了各項教育投入,參與到基礎教育的「內卷」當中;另一方面,減負政策卻使得低收入家庭減少各項教育投入,導致這些家庭的學生在升學競爭中獲取的機會越來越渺茫,被動從升學競爭中退出,不得不「躺平」。

文章指出,其結果就是,過去那些依賴天賦和勤奮而不依賴家庭教育和經濟支出的教育模式正在消失,這樣的個體和家庭在「減負」後不得不加大經濟投入。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研究考察的是中共政府實施「雙減」政策之前的教育減負及其效果,教育減負主要集中在減少校內負擔。

而從2021年7月開始,中共當局開始發布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所謂「雙減」政策,其範圍和力度遠超之前的減負政策。「雙減」政策規定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線上學科類機構改為審批制,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隨之,中國大陸眾多上市教培機構市值腰斬,很多教育機構瀕臨破產。更多的中小型教培機構倒閉或註銷。

(責任編輯:李郦)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