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價升至12年來新高 或致亞洲食品通脹再起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22日訊】亞洲可能將面臨一場糧食價格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由於印度限制大米(亦稱稻米)出口,加上不利氣候條件影響產量和供應,使大米價格飆升至近12年來的新高。

據CNBC財經網站報導(鏈接),亞洲開發銀行農業、糧食、自然和農村發展行業辦公室主任張慶豐(Qingfeng Zhang)說:「全球大米價格尤其令人擔憂,顯然未來幾個月內糧食價格將持續波動。」

今年到目前為止,除了印度之外,亞洲的食品通脹相對溫和。但是一系列因素,加上大米供應短缺,很可能導致亞洲其它許多食品的價格再次上漲。

這些因素包括:極端氣候、7年來首次出現的聖嬰現象(El Niño),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倡議,以及糧食保護主義導致的貿易限制等。

聖嬰現象又稱厄爾尼諾現象,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顯著增溫,它會帶來狂暴的氣象事件,給全球造成嚴重破壞。

在2010~2012年糧食危機時,亞行估計,國際糧價在2011年上漲了30%,並促使亞洲發展中國家糧價上漲10%。若按照每天1.25美元的貧困線計算,糧價上漲10%使6,440萬人陷入貧困。這意味著,在此期間貧困率從27%上升到29%。

2023年7月1日,越南農民於夜間在河內的稻田裡插秧。對於越南北部、中部的農民來說,在夜間插秧是應對創紀錄高溫的手段。 (Nhac Nguyen/AFP via Getty Images)

大流行過後 各國增加了大米儲備

專家認為,如果僅是大米供應不足,大多數亞洲國家能承受衝擊。

馬來亞銀行(Maybank)經濟學家艾麗卡‧鄭(Erica Tay)說:「價格肯定已飆升,這引起了人們的恐慌,而且還有人們恐慌性囤積的傳聞。」

「但如果從整體供需數據來看,亞洲國家完全有能力渡過這次大米市場的價格和供應衝擊。」她說。

她指出,該地區有幾個國家,包括泰國、越南、緬甸和柬埔寨,是大米淨出口國。此外,雖然中國的大米產區受洪水氾濫威脅。不過,中國目前仍有足夠的大米庫存。

「這是COVID的遺產之一」,艾麗卡‧鄭說,「各國都意識到,無論是貿易衝擊還是農產品供應衝擊,他們都需要做好準備。實際上,他們已從過去三年的經驗裡,學會如何建立強大的儲備。」

北京也一直努力保障糧食儲備。中共領導層認為,依賴進口糧食是國家安全風險的一環。

艾麗卡‧鄭說:「但我認為,若從長遠看來,我們要警惕聖嬰現象的天氣模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正如今年下半年所預測的那樣,農業供應可能會出現更廣泛的中斷。」

她說,主要的擔憂是,不僅大米供應受到打擊,整體農業產出也可能受到影響。這可能會導致消費價格通脹,出現更大的上行風險。

聖嬰現象預計將在今年稍晚,使亞洲大部分地區出現乾旱,這將對稻米作物造成影響。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泰國已鼓勵農民減少大米種植,以節約用水。

標普全球的農經學家保羅‧休斯(Paul Hughes)說,同樣的乾旱條件還將影響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生產,以及澳大利亞的小麥和大麥。

亞行的張慶豐說,小麥和大米價格之間的「動態關係」,也凸顯了密切關注小麥價格的必要性。他也提到了必須關注玉米和化肥價格。

他說:「(巴基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小麥價格上漲,會促使消費者轉向購買大米,從而對國內大米價格造成上漲壓力。」

印度面臨蔬菜、洋蔥價格上漲

由於蔬菜價格上漲,印度上週六(8月19日)開始對洋蔥徵收40%的出口稅,分析師正在研究這對全球的影響。

7月,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等主要農業區的高降雨量,導致儲存的洋蔥作物受損。根據印度經濟部數據,印度洋蔥零售價格同比上漲約20%。

與此同時,印度7月通脹數據同比上漲7.44%,創15個月新高,主要原因是國內食品成本飆升。

在安得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等番茄主產區發生洪災後,番茄價格暴漲300%以上,印度正面臨番茄危機,這凸顯了惡劣天氣對蔬菜價格的影響。

馬來亞銀行的艾麗卡‧鄭說:「從長遠來看,我認為我們需要接受,與氣候相關的干擾將越來越頻繁。」

糧價上升 可能反映在年底通脹數據上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8月3日的一份報告中稱,全球糧食庫存的增加,有助於抵禦生產波動,並從消費者的角度減少經濟影響。但是,食品在大多數新興亞洲國家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中,占據了很大比重,約為30%至40%。

除澳大利亞、印度和泰國外,亞太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是糧食淨進口國。新加坡和香港的大米消費需求100%依賴進口。

野村銀行表示,這使得亞太經濟體「高度暴露於」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的風險之中。其影響可能會在幾個月後,體現在通脹數據中。

野村銀行經濟學家索娜爾‧瓦爾馬(Sonal Varma)和卓希盈(Si Ying Toh,音譯)在8月11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各國的滯後期各不相同,但平均而言,我們發現全球食品價格通脹與亞洲CPI食品通脹之間,存在6個月的滯後期。」

他們預測這些滯後期,從印度尼西亞的3個月到韓國的9個月不等。這意味著,糧食價格的飆升,會在今年年底或2024年初轉化為糧食通脹。

野村認為,菲律賓是最易受糧價飆升影響的國家,因為食品在其消費價格通脹中所占的比例高達34.8%,僅大米一項就占8.9%。

低收入家庭無疑將受到最嚴重的打擊,他們往往將較大比例的收入用於購買食品。當價格上漲時,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儘可能削減其它方面的開支。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