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堪憂 中國私企市場份額連續四個季度萎縮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8月07日訊】過去40年來,私營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呈爆炸式增長,但現在情況正相反,恐龍般的國有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這可能會影響中國經濟未來的前景。

隨著中國經濟降溫並進入增長放緩的新常態,其歷史記錄呈現出一種特殊的形態——長期擴張,達到頂峰,開始下滑。中國的其它領域也呈現出相似的模式,包括出生率和結婚率、房屋銷售和價格的增長、青年就業、人口及私企的發展。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級研究員維綸(Nicolas Veron)和黃天雷(音譯)指出,截至2023年中期,在中國最大的企業中,私營部門的份額連續四個季度持續下降,這給對中國經濟未來持樂觀態度的人潑了冷水。

該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以市值衡量,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中國國有控股公司的份額從2023年上半年的57.2%上升至61%。同期,私營部門(即國有控股比例低於10%的企業)的份額自2019年底以來首次降至40%以下。

去年,儘管中共的抗疫政策幾乎凍結了中國的經濟活動,但私人投資仍保持正增長。但今年上半年,當人們期待消費和經濟強勁反彈時,以民間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卻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2%。

黃天雷告訴《巴倫週刊》(Barron’s):「在不再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下,私人投資的徹底收縮引發了對私營企業活力的嚴重擔憂。」

自中共取消疫情限制以來,重振私營部門一直是政府的首要主題。但一些企業經理告訴《巴倫週刊》,實際政策並沒有起到作用。

成都高檔威士忌酒吧「Still Fun」的經理肖帆(音譯)告訴《巴倫週刊》,酒吧的收入仍比疫情前低30%。他稱利潤極其「微薄」,並補充說他的工資也被削減了大致相同的數額。

專家表示,通過現金轉移或增強信心刺激消費者支出將提振私營企業,但政策制定者似乎並不明白,或者沒有意志力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上週,國務院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需求疲軟是因產品安全問題、物流網絡問題、銷售渠道不發達等因素缺乏造成的。中共國家經濟規劃局副局長將缺乏「適合老年人的智能手機」視為消費障礙之一。

「不,不,不」,諮詢公司Trivium在的分析師表示,「消費者沒有支出,因為收入增長放緩,經濟前景仍然不確定。」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Adam Posen)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上撰文寫道,中國的經濟可以與COVID病例相比較,後者的症狀持續存在,並導致感染者長期虛弱。

波森表示,金融市場尚未完全認識到中國的經濟形勢有多糟糕,這是「經濟長期COVID」的一個例子。他指出,中國面臨著更為嚴重的、長期的不景氣。這不是由於大流行,而是由於北京對經濟的控制不斷擴大。

「獨裁政權的經濟發展往往遵循可預測的模式:在一段時期內,政權允許政治上順從的企業在公共支持下蓬勃發展」,他說,並以俄羅斯、委內瑞拉和土耳其為例。

「但一旦政權獲得支持,它就會開始以越來越任意的方式干預經濟」,他解釋說,「最終,面對不確定性和恐懼,家庭和小企業開始更傾向於現金儲蓄,而不是非流動性投資;結果,經濟增長持續下滑。」

由於消費者仍對進一步的干擾保持警惕,波森表示,北京的任何刺激措施都不會產生預期結果。

(記者李昭希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