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麥歉收每畝只賠20元 網議:農業險保障了誰?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7月20日訊】今年夏季,河南麥收時節遭遇連續的「爛場雨」導致大面積小麥來不及收割而發芽霉變。近日有農民向媒體訴苦說,他家投保的農業保險最終每畝地只賠付人民幣20元,受災後損失慘重。

駐馬店市西平縣後鄭村農戶日前向海報新聞網反映了上述情况,並抱怨說農業保險賠付金額實在太低,相對於農戶的實際損失來說,只不過是杯水車薪。

小麥減產農業險每畝僅賠付20元 農戶很受傷

據中國媒體海報新聞18日報導,後鄭村有5位村民接受了採訪,他們披露,該村有經營幾百畝農場的種糧大戶,也有隻種幾畝小麥的散戶,今年村裡小麥減產的家庭占多數。

後鄭村經營家庭農場的王先生是受訪村民中唯一參加了農業保險投保的人。據其介紹,他家今年種了30多畝小麥,其中20多畝是租來的,他以每畝8元的價格為小麥投了保險。今年麥收時遭遇「爛場雨」後,王先生家種的紅麥平均畝產從往年的大約1200斤減產到1000斤左右。

今年麥收後,他算了一筆帳,刨去農藥、化肥、耕地、灌溉等成本,他家每畝地損失約70元,沒想到保險賠付只有20元,這麼低的賠付金嚴重打擊了他種糧食的積極性。

「有人說打了20元,有人說打了30元,我沒查。人家走個形式,給多少咱要多少。」王先生受訪時表示,受災後保險公司已經賠付打款,但這麼一點錢他壓根懶得去查。

村民劉女士表示,她家種了10多畝地,去年畝產1200斤左右,今年收割不到800斤,而且麥子發芽後收購價大幅降低,每斤價格只有0.5元-0.9元不等。

70多歲的鄭老爺子種了8畝小麥,有一部分成功搶收,但有三四畝地受了災。鄭老爺子受訪時說,他沒投保農業險,因為他知道「原來受過這個(災),都不給兌現,所以老百姓大部分都不積極」。

鄭老爺子表示,他家受災的地塊畝產從1300斤—1400斤減產到800斤—900斤,因為發了芽只能賣0.5元/斤。

後鄭村另一名沒投保的家庭農場經營戶鄭強(化名)在聊到投保農業險的話題時,直言自己沒有投保,粗略估計村裡投保的麥地不到三分之一。

「嗨!就算投保,也就賠那20塊錢,我們村裡有,我問了。」 鄭強說這話的時候,語氣裡充滿了不屑。

鄭強披露,他前些年也曾經按每畝地7.4元的價格為小麥投過保,當時也沒見到什麼合同,就是保險人空口說的,受災後每畝賠了11元到12元不等。他說:「沒有意義,就像今年受災了,一畝地20塊錢,有什麼意義呢?」

針對村民們所反映的這些情況,陸媒致電承保的中華聯合財險核查時,一名工作人員稱,現在的農業險賠償標準是300元/畝,至於為何村民反映每畝只賠了20元,該工作人員解釋稱,保險公司只賠付受損的那部分面積,而且是根據過去3年的平均產量,當地農業部門測產後減產20%的,才算達到起賠的標準。

輿論反彈:農業險究竟保障了誰?

上述情況經媒體報導後,在網絡上引發輿論反彈,網友們幾乎一邊倒的對保險公司的做法表示不滿或不信任。

有北京網友在相關報導下留言質疑:「保費讓誰回扣了?」一位河南網友則寫道:「農業保險就是一個坑,買保險容易,賠付卻很難,因為受災程度認定很難,那麼大的面積,一家一家怎麼認定?」

有湖北網友感嘆:「理賠難,難於上青天。」一名河北網友則分析指出:「可操作空間太大,可能中間被吃了人血饅頭!有人哭的時候總有人偷著樂!」

(網頁截圖)

微信公眾號「狐度觀察」日前發文指出,保險公司的農業險理賠標準不清不楚,保險方工作人員說,達到農業部門測產後減產20%的,才到起賠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標準不公開,全是保險公司說了算。這種情況過去就存在,一直沒有真正得到解決。

該文舉例說,今年5月份,就有河南糧農向媒體反映,2020年澇災,他40多畝水稻,被淹到近乎絕收的就有20多畝,但最終卻只有4.7畝被認定為受損。更蹊蹺的是,其他幾十位同村的村民的損失率,都與他家一模一樣。保險公司說,這是採用了「定點採樣」的定損模式。至於以這種採樣方式來判斷農業災情是否合理,「外人就說不清了」。

文章表示,農業保險與商業險不一樣,在豐年,也許看不到農業保險的真實運作情況,今年河南因「爛場雨」歉收,讓大家見識了農業保險的「真面目」。最終的結果是,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評價很低,認為農業保險徒有其名,起不到作用,這與國內險種的風評差是相一致的。

一方面,有研究農業保險的專家警告,不能讓農業保險變成吸納財政補貼的「池子」,被截留在保險公司環節,不能繼續流向受災農戶;另一方面,也有聲音替保險公司叫屈,說有的地方行政習慣干擾農業險運作,遇小災讓保險公司多賠,遇大災又撒手不管。

文章表示,在一些地方,農業保險既不能真正保障農業,又不能按照保險的真正原則來運行,「它被政策導向、地方政府干預、保險公司牟利衝動等因素合力扭曲,變成了『四不像』」。

這一切導致的後果就是,農戶對農業保險失望透頂的情緒在蔓延,村民嘲笑著農業保險嚴苛的賠付條件和少得可憐的賠付金,以及捉摸不定的理賠手法,紛紛表示不再投保。

最後該文表示,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狀,「關鍵還得看錢流向了哪,盯住錢,就理解了農業保險究竟保障了誰。」

(記者竺穎綜合報導/責任編輯:嘉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