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疫後復甦乏力 中國製造業PMI又下跌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4月04日訊】大陸製造業景氣經歷短暫復甦後,又再回落,中共最新公布的「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3月再下跌,剛好觸及榮枯線,說明中共取消疫情管制後的復甦期望,恐仍十分漫長。

從2022年4月上海封城至今,中國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就長期處於榮枯線以下,在結束清零管制和疫情大爆發之後,今年2月份,PMI一度增長到51.6,但到了3月又回落1.6個百分點到50.0,觸及所謂的榮枯線。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認為,中國經濟數據出於維穩考量,沒辦法完全反映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需要佐以其它的觀察。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中國製造業,中國製造業的大本營在珠三角長三角,珠三角的話你看深圳跟東莞,長三角的話你看崑山跟蘇州,你從這些地方的市面的景氣,工廠的就業,你就可以看出來製造業有沒有復甦。」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認為,2月份製造業PMI短暫回升,說明工業只是獲得有限的提振,而整體經濟在清零三年後,復甦的基礎並不牢固,甚至困難重重。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三年的疫情防控其實已經令到民營經濟跟老百姓的收入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挫傷,第二方面來說,疫情三年也導致很多一些出口訂單,它的供應鏈已經是要麼向外移。第三方面,有些村鎮銀行拿不到錢,到最近發生一個老百姓的醫保可以動用的資金減少,也是導致老百姓對未來可支配收入的擔憂。」

如果從分項來看,3月製造業就業指數再度降到臨界點以下。調查顯示,用工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員離職後,崗位空缺沒有填補,以及企業削減成本。

上週,中共統計局也公布了官方版本的製造業PMI指數,儘管官方宣稱「保持回升態勢」,但訂單類指數回落,過半數(55%)的企業反映需求不足。

吳嘉隆:「現在基本上外資是在撤離,包括做中國內需市場的也在撤,基本上外資在撤離,一個重要原因,當然就是當局的經濟政策,還有稅收優惠的這些原來吸引外資的這些條件,缺乏可信度,包括最近都可以看到對外資的打擊,那麼這樣子的情況下,外資走了結果,很多中國的供應商供應鏈也跟著走。」

上任20多天的中共新任總理李強,前往湖南調研時強調,中國經濟的根基,在於「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他還說,「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一個重要關口」。

黃大衛:「這幾年都著重在發展一些跟所謂互聯網應用,打的一些新概念,一些彎道超車的概念這些,我覺得這東西其實不是真正的中國經濟跟中國製造業的根源所在,而是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回到一些具體生產,哪怕是日用產品。」

英國廣播公司BBC梳理了李強上任以來的三道緊迫任務,一是重建民企信心,二是吸引外資,三是幫助中國跨過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由於李強曾經在浙江主政,又出生於盛產民企的溫州,外界對他有不一樣的期待。但文章也指出,作為習近平的「近臣」,在面對如此龐大複雜的經濟難題時,他有多大程度得到習近平的支持,還值得觀察。

吳嘉隆:「黨的監管無所不在的結果,中國的創新能力會被扼殺,從製造業到服務業都一樣,然後當然也到出口,所以現在中國面臨的經濟問題,相當程度來講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而且是根源在政治領域。」

吳嘉隆談到,中國改革開放時代已經過去,光靠疫情解封,沒有辦法把整體經濟拉抬上來,中國企業面臨著須要靠內需市場支撐、須有自主創新能力讓企業保持優勢、還要看國際關係能否緩和的三項難點。

編輯/林岑心 採訪/易如 後製/鐘元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