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美國州級選舉一覽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0月31日訊】11月的中期選舉美國人民將選出435個眾議員,34個參議員,以及36名州長。但這些選舉都是全國性的,聯邦一級的。

在聯邦選舉之外,選民們還將在37個州就133項法規投票,並在46個州的7,383個州立法機構席位中選出6,279議員。

隨著地方和州媒體的持續萎縮,主要關注國家問題和中期選舉的有線新聞網絡和數字新聞網站的如雨後春筍般增長,州立法機構獲得的報導越來越少。而人手不足的州議會新聞局只剩下原有員工的空殼。

但不要搞錯:相比聯邦國會而言,州立法者制定的政策,實施的法規,發布的決定對選民的日常生活具有更大的相關性和影響力。

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除了國防、外交政策、移民和州際貿易之外,州立法機構幾乎負責政府職能範圍內的其它所有事情。

州立法者是一系列問題的主要決策者,包括教育、醫療保健、基礎設施、選舉、土地使用、銷售稅、槍枝和公用事業,同時控制著超過2萬億美元的年度平衡預算支出。在六月份的美國最高法院廢除《羅伊訴韋德案》之後,這一責任範圍現在還包括規範墮胎事宜。

正如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在1932年所說,州立法機構是「民主的實驗室」。在2023年立法機構的備審案件中,年度三大問題是國家預算,教育和醫療保健,此外還有與大麻、自動駕駛汽車、能源、處方藥、數據隱私、警務、體育博彩、酒類法律、稅收政策、家庭帶薪休假、技術和學校選擇相關的立法。

州立法機構在規模和範圍上可能會有很大差異。一院制的內布拉斯加州只有49名成員的無黨派參議院,而新罕布什爾州僅在眾議院就有400名代表。

四個州(德克薩斯州,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和內華達州)的立法者在偶數年不召開會議,而八個州(加利福尼亞州,伊利諾伊州,新澤西州,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伊利諾伊州和俄亥俄州)的立法者全年都有會議,間或有休會期。大多數州立法機構每年開會30至90天。

然而,州立法者在繁忙的年度立法會議期間比聯邦國會議員要忙得多。華盛頓州立法跟蹤服務機構Quorum States的一項分析記錄了州立法機構每年提出的立法數量是聯邦國會的23倍。在每屆會議上,平均每個州立法者發起或簽署33項法規,並通過約四項法規。

根據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的MultiState(一家州和地方政府關係和分析公司)的說法,州立法者平均每年總共提出近25萬項立法,每年通過約30,000項立法。

共和黨占主導地位

在全國98個州立法機構中(內布拉斯加州的議會是無黨派的一院制,其它48州每個州有兩個,即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和黨占多數的有61個,而其它37個由民主黨控制。

全國範圍內,3,978名州議員是共和黨,占全國州立法機構總席位的52%。民主黨人控制著47%的席位。

共和黨人控制著30個州的兩院,民主黨人在17個州擁有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有23個州是共和黨三連勝,這意味著州長也來自同一黨派。民主黨人在15個州三連勝。

根據全國州立法機構會議(NCSL)的數據,只有三個州立法機構分裂,即參議院和眾議院由不同的政黨控制,只有12個州的參議院,眾議院和州長不是由同一個黨派控制,這是70年來第二低的比例,「表明全國範圍內的選票分裂可能正在減弱」。

阿拉斯加州和明尼蘇達州的參議院由共和黨控制,而兩州的眾議院則由民主黨人控制。弗吉尼亞州的情況正好相反。在11月的中期選舉中,弗吉尼亞州與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新澤西州不會進行州立法機構選舉。

在過去的20年裡,共和黨人一直在州立法機構中崛起。自2010年以來,民主黨人未曾在全國範圍內占據多數席位,當時共和黨多贏了24個議院。自2016年以來,民主黨人略有反彈,而共和黨人在66個議院中贏得了多數席位。

11月8日的選舉將是2020年後人口普查重新劃分選區後的第一次州立法選舉。

「很多地區,特別是郊區,政治地理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地區的選戰是值得特別關注的」,NCSL在其2022年選舉預告中表示,「可能會有更多的人出來投票。」

此外,NCSL指出,每次選舉中都有「數百名新立法者」在全國範圍內當選,但這些數字往往在十年一次的選區重劃後的第一次選舉中更高。

「今年,我們預計這個數字將接近1000人,略低於全國總議員數的15%」,該組織表示。

NCSL認為21個州的州立法機構的選情激烈,其兩院的控制權可能會易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平均有12個兩院在每個大選周期中改變政黨控制權,但該組織指出,「這個數字近年來有所下降」。

這種趨勢可能會在中期選舉中展開。根據NCSL的說法,「雖然個別席位可能會反轉,但在整體來說,整院的控制不太可能改變」。

「民主黨人控制的議院似乎比共和黨人持有的議院選情更緊張」,該組織表示,「這意味著共和黨人有機會獲得更多的控制。」

競爭最激烈的州議會選舉

根據NCSL的數據,12個州參議院(五個由共和黨人控制)和九個州眾議院(民主黨控制五個),將有可能在11月8日發生反轉。

投票百科(Ballotpedia)認為19個州的28個議院(16個參議院和12個議院)將是戰場。

州立法機構分析網站CNalysis的預測,共和黨人將在全國範圍內多贏147個州的立法席位,其中包括參議院的41至42個席位和眾議院的102至103個席位。以下是主要州立法機構選舉的預測概述:

阿拉斯加州—— 除一個席位外,所有州議會席位都在選票上。NCSL將民主黨人現在根據權力分享協議控制的阿拉斯加眾議院評為「可能翻轉」。CNalysis預測,共和黨人可以獲得多達三個眾議院席位,這將使他們獲得多數席位。

亞利桑那州—— 所有州議會席位都在選票上。共和黨分別在參議院和眾議院以16-14和31-29占優勢。

投票百科(Ballotpedia)確定了七個亞利桑那州參議院戰場,其中三個在民主黨控制的選區,四場在共和黨控制的選區,以及七個眾議院競選戰場,三個由共和黨控制,兩個由民主黨控制,剩下兩個選區分裂。CNalysis沒有對亞利桑那州參議院的競選做出預測,但預測共和黨人可能會獲得眾議院席位。

密歇根州—— 所有州立法機構席位都在選票上。共和黨分別在參議院和眾議院以22-16和56-53占優勢。投票百科將10場參議院競選列為戰場比賽,其中四個由民主黨控制,六個在共和黨控制的選區。它將28個眾議院選舉評為戰場,16個由民主黨控制,12個在共和黨現任者占據的選區。CNalysis預測,民主黨人將獲得兩到三個參議院席位和最多兩個眾議院席位,差一點就可以翻轉兩院。

明尼蘇達州——所有州立法機構席位都在選票上。共和黨人在參議院擁有34-31的多數席位。民主黨人以69-64控制眾議院。投票百科將27個參議院選舉評為戰場,其中13個在民主黨控制的選區,13個在共和黨控制的選區,一個在獨立控制的選區。42個眾議院戰場, 21個屬民主黨和21個屬共和黨。CNalysis預測參議院不會發生變化,但預計共和黨人可能會獲得四到五個眾議院席位,這可能會翻轉眾議院。

賓夕法尼亞州 —— 四年制參議院席位的一半和所有203個兩年期眾議院席位都在11月的選票上。共和黨在參議院以28-21的多數票和113-89的眾議院優勢。投票百科確定九場參議院戰場,其中四場在民主黨控制的選區,四場在共和黨控制的選區,一場在獨立選區。在眾議院,有34個戰場,其中11個屬民主黨人,23個由共和黨控制。CNalysis預計共和黨人可以獲得參議院席位,而民主黨人可以通過增加五個席位來削弱共和黨的眾議院多數席位。

新罕布什爾州—— 所有州立法機關席位都在選票上。共和黨人擁有13-10個參議院多數席位和206-182個眾議院多數席位。NCSL和Ballotpedia將參議院確定為潛在的翻轉,八個參議院席位被認定為戰場,其中五個由民主黨人持有,三個由共和黨人持有。CNalysis預計不會發生重大變化,共和黨人可能會獲得一個參議院席位。

華盛頓——49個四年期參議院席位中的25個,和所有98個兩年制眾議院席位在選票上。民主黨在眾議院擁有57-41的多數席位,在參議院擁有28-21的優勢。NCSL和投票百科判定參議院在三個民主黨控制的選區和兩個共和黨控制的選區為戰場。CNalysis預計共和黨人可以獲得最多兩個參議院席位。

俄勒岡州——選票上有30個四年參議院席位中的16個和所有60個兩年制眾議院席位。民主黨在參議院擁有18-11的優勢,眾議院分裂為30-30。CNalysis預計,共和黨人可以獲得最多兩個參議院席位和四個眾議院席位,從而有可能獲得對眾議院的控制權。

內華達州 —— 選票上有21個四年參議院席位中的11個和所有42個兩年的眾議院席位。民主黨控制參議院,11-9,眾議院,26-16。NCSL和投票百科將兩院選舉評為競爭性。投票百科將四個參議院選舉歸類為戰場,其中民主黨控制和共和黨控制的選區各有兩個。眾議院有16個戰場,其中10場在民主黨控制的選區,6場在共和黨控制的選區。CNalysis預計,共和黨人可能會獲得一個參議院席位和最多三個眾議院席位,參議院可能會翻轉。

緬因州——所有35個兩年的參議院席位和151個兩年的眾議院席位都在選票上。民主黨擁有22-13個參議院和76-63個眾議院(三個獨立人士,九個空缺)的優勢。NCSL和投票百科將兩個議院確定為競爭性。投票百科將20個參議院選舉列為戰場,其中14次在民主黨控制的選區。眾議院有53個戰場,其中包括民主黨控制的32個選區。CNalysis預計,共和黨人可以獲得多達四個參議院席位,接近翻轉眾議院,以及多達四個眾議院席位。

原文「State Legislature Elections: Minimal National Press, Big Voter Impact」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