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極端防疫政策下 外國人紛紛逃離中國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10月06日訊】中共政府堅持實施的「 清零」防疫政策,不但讓本國民眾遭遇民生災難,也讓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難以接受。面對生活質量下降及不可控風險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逃離中國,在華企業很難再找到願意到中國工作的員工。

中共病毒疫情(COVID-19)全球大流行已近三年。隨著毒性大大降低的Omicron 變異株的廣泛傳播,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紛紛走向了與病毒共存的狀態,隨著群體免疫屏障的迅速形成,歐美許多國家民眾的生活已基本恢復正常。

然而,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仍以動輒大規模封控的方式來應對疫情,且至今看不到這種代價巨大的清零政策何時結束。

動不動就被封控隔離,三天兩頭被迫接受核酸檢測,一出門走到哪裡都會被要求出示核酸陰性證明或被檢驗健康碼,再加上無所不在的監控,這樣的生活狀態讓許多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感到忍無可忍。據稱,許多外國人現在聚在一起時最常聊的一個話題就是「你們什麼時候走?」。

德國商會(AHK)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從(COVID-19)疫情大流行以來,在華德國企業已流失了四分之一的外籍員工,而且如今已很難找到願意接替的人。

據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經粗略估計,2020年以來,在華的外企派駐人員和其他專業人士的人數已經減少到之前的一半以下。促使這些外國人離開中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中共政府頑固堅持的清零式防疫政策,讓在華外國人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質量已下降,而且許多不可控風險在增加。

報導描述了外國人逐漸從中國「消失」的現狀:在北京街頭,外國面孔正在減少。過去曾經「座無虛席」 一家酒吧,現在週六的上午也只有三五個客人;在外國人聚居的小區開美髮店的美髮師Cindy也告訴德媒,她的客人以外國人居多,但現在她的客流量只有過去的五分之一,店裡多半時候空蕩蕩的,因為「大家都走了」。

德國海外商會大中華區的董事希爾德布蘭特(Jens Hildebrandt)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談到了上述問題。他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共政府從根本上告別清零政策的希望不大,「再次被封城的危險像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正懸在所有人的頭頂上」。

希爾德布蘭特還披露,如今派遣和留住外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成了一項艱難的任務。他坦言,「德國企業必須出大價錢,才能補償把中國作為外派地點的劣勢」。

德國之聲的報導列舉了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位來自漢堡的德國女性,在她的丈夫在中國的工作合同到期前不久,帶著7歲的女兒提早返回了德國。這位女士坦言,繼續留在中國「風險太大了」,如果孩子測出陽性,會被中共政府強制送到醫院去隔離。

報導表示,許多外資企業往往挑選很年輕還沒有家室,或者較為年長、子女已經成人的員工前往中國,但這樣的選擇餘地十分有限。

面對中國嚴格的清零防疫,歐盟商會在最新一份文件中這樣寫道,「諸多限制如果意味著企業無法保障為員工及其家人履行最基本的責任義務,那企業不得不自問:將外籍員工派駐中國是否還是負責任的做法。」

中國廣東高級軟件工程師程藝不久前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防疫政策清零迷思探索》的文章,罕見大膽承認,在毒性已大幅降低的Omicron廣泛傳播的當下,中共政府依然實行「清零」政策,動輒讓數以千萬計的人禁足在家,民眾的不滿情緒正在上升。尤其在中共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這一問題在政治上變得日益敏感」。

文章分析,時至今日,中共政府繼續採取清零政策,雖然可以讓感染人數持續低位徘徊,死亡人數保持在低水平,但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弊端。

短期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社會居民企業投資低迷,民眾趨向保守、部分經濟發達的城市由於面臨頻繁的封控,導致居民收入下降、企業破產增加、消費萎靡不振、由隔離恐懼引發的各類社會問題等等。

而長期不利的影響包括:結婚率、生育率、青年就業人數下滑,民眾預期與行為習慣進入低慾望世代;長期的封控會產生各種精神健康後遺症,社會階級流速放緩等,最終會引致更大的社會問題。

(記者何雅婷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