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共藥品集採 數千億資金去向不明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8月08日訊】在中共醫保局藥品集中採購政策下,大陸本土藥企以低價的仿製藥將外國進口的原研藥擠出公立醫療市場。有評論指出,集中採購導致藥企嚴重「內卷」,省下的數千億資金去向不明,百姓也受惠有限。

7月中旬,中共醫保局組織第七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公布的中選藥品結果顯示,參與投標295家企業的488個產品中,有60種採購成功,平均降價48%,被業內稱為最「卷」的一次,也就是競爭殘酷的一次。

根據大陸媒體報導,其中東陽光以單價不到1塊錢一顆的超低價,中標「流感神藥」奧司他韋,相比13元的最高有效申報價,降幅高達92%。

肝癌一線靶向藥「侖伐替尼膠囊」的價格,從每粒108元下降到18元;用於局部麻醉的藥物「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每支也從6.5元下降到2.6元。

降價幅度之大,引發外界對不合理招標誘導製藥企業,以價格換市場,犧牲藥品質量的擔憂。

前陝西潤澤醫藥有限公司業務員趙明認為,在以政府權力為主導的大環境下,製藥企業能否守住藥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底線,是個大問號。

前陝西潤澤醫藥有限公司業務員趙明:「藥企已經犧牲了旗下的部分銷售隊伍,取消了以前的銷售模式,如果這樣還不足以保證最基本的利潤,那唯一的手段只有再降低成本了。」

中國製藥企業生產的大多是無專利限制的仿製藥,價格普遍不高,大多處於你死我活的激烈競爭階段。

《華爾街見聞》報導認為,藥企在集中採購政策下沒有贏家,只有慘勝和慘敗的區別。

實際上,去年起就已湧現涉及116家上市藥企、近4萬名員工的裁員潮。

還有近20家藥企出現了集中採購中選後,因產能和利潤不足斷供的情況。

另一方面,中共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2月份聲稱,過去3年集中採購節約費用高達2,600多億元。

趙明:「省下的錢哪去了?關於這個問題能引出我一堆猜想。為什麼是猜想卻不是答案?因為中共在公共資金的使用方面什麼時候透明過呢?回答了這個問題還有一連串等著,如醫保基金哪去了?養老基金哪去了?」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表示,在缺乏透明和監督的體制下,集中採購同樣無法避免腐敗。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哪個藥能夠進到這個採購大名單裡頭,哪些藥進不去採購大名單裡頭,這是一個大問題。就說你想進到那個大名單裡頭,你怎麼辦呢?你就要行賄。 誰負責談判呢?那這些問題呢,就這個地兒呢就特別重要,他也就是行賄的那個焦點。」

這次中選的進口藥品只有6種,其中4種是原研藥。

所謂原研藥,也就是原創性的新藥,是經過對成千上萬種化合物層層篩選和嚴格的臨牀試驗後,才獲准上市的。通常要花費15年左右的研發時間和數億美元成本,只有大型跨國製藥企業才有能力研製。

在這次中共的集中採購中,多數外資藥企,選擇了自動「退出」。

但2019年以來,產業和醫療界對中標仿製藥替代原研藥後,產品質量下降的質疑聲一直不斷。

旅美經濟學家黃峻:「一般來說是由價格低很多的這種仿製藥能夠中標。肯定在原配方、原廠的工藝各方面是有差距的。」

自由亞洲電台認為,有專利的原研進口藥被嚴苛的採購條件排除在外,照樣不能解決醫保用不了好藥的關鍵問題。

大陸媒體的報導也承認,借集中採購加速「上位」的仿製藥,並沒有征服患者和家屬的心。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他們還是寧願花錢購買進口原研藥。

趙明表示,納入集采目錄的藥品有限,加上醫保報銷比例的限制,檢查服務費用的上漲,限制大處方導致慢性病人頻繁去醫院等等因素,都在抵消藥價降低帶給老百姓的實惠。

編輯/李明飛 採訪/易如 後製/王明宇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