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宣告破產 經濟危機至少持續到明年底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7月06日訊】人口2200萬的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在歷經幾個月通貨膨脹飆升和長時間停電後,總理威克瑞米辛赫5日對國會表示,斯里蘭卡已經破產。並稱這場前所未見經濟危機至少將持續到明年底。同時,英國政府警告公民非必要切勿前往斯里蘭卡。

威克瑞米辛赫(Ranil Wickremesinghe)週二對國會表示,斯里蘭卡已經破產。他說,這個曾經繁榮的國家今年將陷入深度衰退,糧食、燃料和藥品嚴重短缺的情況還會持續下去。

他說:「我們在2023年仍將面臨困難。這是事實,這就是現實。」

威克瑞米辛赫說,我們如今以破產國家身分就紓困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展開談判,談判結果取決於在8月之前與債權國敲定債務重整計劃。

威克瑞米辛赫說:我們必須另外向他們提出可持續承受債務的計劃。只有當國際貨幣基金滿意這項計劃,我們才能達成協議。

斯里蘭卡總外債高達510億美元,可倫坡已宣布暫停償還今年到期的70億美元,同時尋求國際貨幣基金(IMF)支援,讓公共財政步上軌道及取得過渡融資。在多數債權國失去信心的情況下,IMF是斯里蘭卡渡過難關的最後希望。

2022年7月4日,車輛在可倫坡排隊等候購買燃料。能源部長7月3日說,斯里蘭卡的燃料只剩下不到一天的量,隨著該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公共交通陷入停頓。 (AFP via Getty Images)

英國警告公民勿前往斯里蘭卡

與此同時,英國外交部警告公民非必要切勿前往斯里蘭卡。這項最新建議可能會使任何仍執意前往斯里蘭卡的英國人旅行保險無效。斯里蘭卡深受英國遊客喜愛。

英國外交部表示,斯里蘭卡正在經歷糧食和燃料短缺,並且爆發動亂,「短時間內可能還會進一步發生抗議、示威、道路封閉和暴力動盪」。

2022年6月30日,斯里蘭卡主要反對派的活動家在可倫坡喊出口號,要求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在經濟危機中辭職。 (AFP via Getty Images)

油庫見底民生更艱困

斯里蘭卡因債務違約無法買進石油,缺少了燃料與能源,這個島嶼國家已崩潰的經濟與民生條件恐將更加艱困。斯里蘭卡媒體「每日鏡報」(Daily Mirror)6月27日報導,斯里蘭卡僅剩下1100噸的汽油與7500噸的柴油庫存,甚至不足以應付一天的需求量,且短期內不會有油輪進港。

斯里蘭卡雖嘗試向國外購油,但在國營錫蘭石油公司(Ceylon Petroleum Corp.)已欠債7億美元的情況下,供應商已不接受斯里蘭卡銀行的信用狀,國際銀行也不願意提供擔保。

因為缺油,政府已指示非必要部門的人員居家上班,必要部門也以最精簡的人力執勤。此外,斯里蘭卡教育部也宣布各級學校繼續停課,因為家長及校車已沒有燃油可以接送小孩。

中華民國外貿協會駐可倫坡辦事處主任范成杰表示,雖然可倫坡每日表定停電時間為3小時,但實際停電時數遠不止於此,6月27日傍晚出門購物,市區一片漆黑,只有少數還有存油可供發電的大樓,有微弱的燈光透出。

「沒有油,下週停電的時數只會再增加。」他說:「台灣廠商基本上也是慘澹經營,大家希望這樣的狀況能趕快解除。」

如果說油荒能帶來什麼正面影響,那就是連憤怒的民眾都難以搭車到可倫坡示威,使得社會動盪暫時趨緩。但台商更擔心,若情況繼續惡化,暴力事件會再增加,「畢竟人在吃不飽的時候,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專家分析,斯里蘭卡今日的局面,很大程度可歸因於2019年的減稅措施、長年經濟政策失誤、信用評比被下調導致舉債不易等,而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重創觀光產業,減少外匯進帳,是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早在去年12月,斯里蘭卡就已出現經濟崩潰徵兆,通貨膨脹惡化引起民怨。終於,今年5月燃料、食品和其他民生必需品陷入嚴重短缺,各地爆發示威與暴動。

先前已曾4度擔任總理的威克瑞米辛赫(Ranil Wickremesinghe)5月12日緊急回鍋,並兼任財政部長。他最近在國會坦承,斯里蘭卡的經濟已然「徹底崩潰」。

根據斯里蘭卡總理府5月31日的新聞稿,威克瑞米辛赫計劃推行稅務改革,包括將公司所得稅從24%調高至30%、加值稅從8%增至12%等。

專家建議,稅務改革應避免衝擊到貧民。此外,政府現階段應提高進口關稅,減少非必要物資的進口,把寶貴的美金用於採購石油、糧食、肥料等必要物資。

圖為,2022年3月11日,一名工人在可倫坡的一個木柴車間內工作。- 由於曾經相對富裕的斯里蘭卡遭遇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從藥品到天然氣都出現了短缺,當地人又開始用木柴做飯。 (ISHARA S. KODIKARA/AFP via Getty Images)
圖為因天然氣短缺,可倫坡民眾4日用柴火煮飯。(ISHARA S. KODIKARA/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共立場曖昧 新興市場國家債務減免蒙上陰影

中央社報導,從贊比亞首都國際機場3.6億美元擴建案,到斯里蘭卡首都14億美元港口建設案,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正在進行數筆債務減免協商。但在這些複雜的談判中,卻不見大債主中國的蹤影。

路透社報導,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最大雙邊貸款債權國,它是許多金融風險較高的較小開發中國家最主要放款國。然而北京在這方面一直保持低調,不僅在放貸條件方面,它與財務陷入困難的借貸國如何協商債務也是一團謎。

在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發生後,這種不透明的情況又更加明顯。許多國家因為龐大經濟壓力快撐不住,正在尋求債務減免。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全球最貧窮國家今年面臨對官方和民間債權人合計350億美元的債務履行支付,其中40%必須付給中國。

如今外界加強對中國施壓,希望它扮演積極角色,協助受困經濟體的負債能大幅調整。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6月28日呼籲債權國對債務國伸出援手時,便特別點名中國。

但分析家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銀要求債務減免協商以公平分擔債務為前提,恐怕會遭遇中國牴觸,使得債務全面重組的前景被打上問號。

律師事務所昆鷹(Quinn Emanuel)主權訴訟部主任赫拉尼茨基(Dennis Hranitzky)表示:「到處都是中國『一帶一路』的錢。換句話說,我們將在主權債務重組過程中一而再再而三見到這種情況。」

贊比亞和斯里蘭卡是這類債務協商進展會有多快的測試案例。兩國都有必要與外國債權人協商債務重組,以及討論出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方案。

倫敦的藍灣資產管理公司(BlueBay Asset Management)新興市場部主任庫狄亞夫柯(Polina Kurdyavko)表示:「中國是否會參與債務協商,國際貨幣基金或(債務國)政府並沒有把握。接下來債務重組面臨的最大挑戰,恐怕是及時讓中國坐上談判桌。」

(責任編輯:盧勇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