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清零政治任務 上海抗暴 居民衝破封鎖追打大白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08日訊】目前中共在各地執行的强制清零政策,導致至少3.44億人,處於封控狀態,數十座城市停擺。工廠企業停工,農民延誤春耕。但是,仍無法阻止疫情的擴散。有分析指出,清零政策已經成為政治任務,中共各級官員,會為了官位,而不計一切代價地去完成,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根據當局的官方通告,北京市連日日增數十病例,但按以往慣例,真實情況外界無法得知。

目前北京疫情共涉及15個區,5月5日,高風險地區再增加4個,達到17個,中風險地區31個。

由於超過60座地鐵站和近160條公交線路被關閉,許多市民不得不騎自行車上下班。

據官方數據,上海組織了幾千名防疫人員,即俗稱的「大白」,各區總計消毒面積達8千多萬平方米。

而西方國家並未把大規模消毒,當成控制疫情措施的一部分。因爲外國專家普遍認爲,這在很大程度上毫無意義。有報告指出,人們每次接觸被中共病毒污染的表面,受感染的機率低於萬分之一。

在繁忙的公共場所擦拭門把手等,世衛組織表示支持。但它的指導方針也提到,即使是在戶外噴灑消毒劑,也可能對人們的健康有害,並導致眼睛、呼吸道或皮膚受刺激或損傷。

也有中國科學家群體發表警告信,表示過度使用氯消毒劑可能會污染水源。

香港的化學博士鄺士山表示,一些消毒劑霧化後被人體吸入,可致肺部永久纖維化。
>

在上海,這個擁有2600萬人口的大都市,當局從精準封控,到分區封控,到全域靜態管理,再到如今的所謂局部地區微解封的封鎖狀態,嚴厲的「封樓鎖戶」政策導致無數人禍。

已經曝光出來的包括:居民因封閉在家而斷糧餓死;居民突發疾病無法得到救治而死亡;老人院老人被封閉後群聚感染得不到救治而死亡;嬰幼兒被強制單獨隔離無人照顧;穿防護服的警察以防疫為由强行侵入民宅、毆打居民等等。

上海民眾:「我不知道中國,上海,現在是怎麼了,我們的政策是怎麼啦?如果孩子身上有病死了怎麼辦?還有人管嗎?我沒醫生,我們這些病人怎麼辦?還有沒有王法?有沒有王法?是人嗎?是不是人,有沒有人性?」

除了上海,中國目前還有多個城市都被封控,經濟活動被迫停止,民眾出行困難,怨聲載道。

在極端封城的情況下,各地不斷有悲劇發生,民眾悲憤吶喊,期盼當局早日解封,但這樣的呼聲官方似乎並沒有聽到。

5月5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對疫情防控發表「重要」講話,堅稱要「動態清零」。並聲稱,目前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要與一切懷疑、否定中共防疫方針的言行作鬥爭。

中共的清零政策,導致至少3.44億人處於封控狀態,數十座城市停擺。工廠企業停工,農民延誤春耕。中共官媒和專家也曾發文,呼籲停止過度防疫清零政策。

李克強4月8號主持經濟形勢座談會時,直指「清零」防疫導致物流和供應鏈中斷,小企業工商戶困難多、壓力大,強調「要不誤農時抓好春耕生產」。

美國智庫「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 所長杰弗里‧塔克 (Jeffrey Tucker) 親眼見證中共當局對上海清零封城的措施後,曾經對中國經濟前景和發展相當樂觀,並支持全球化的他,不再看好中國。

美國智庫布朗斯通研究所所長杰弗里‧塔克:「中國的政策將共產黨及其地位和信譽置於其經濟未來之上,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只要是這樣,中國就會真的嘗試進行相當離譜的實驗。我的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任何經濟體有足夠的彈性來承受封鎖。」

有評論指出,當清零政策成為政治任務的時候,中共各級官員會為了官位而不計一切代價的去完成。

旅美時事評論員藍述:「中共之所以要動態清零,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生命財產的代價,也一定要清零,是因為中共已經把清零作為一個政治任務要來完成。它根本就不是在考慮能夠治病救人。所以它可以讓經濟崩潰,最後造成老百姓餓死在家中,病死在家裡得不到治療,這些統統都不在他們的成本計算之內。」

旅美時事評論員邢天行:「這種鬥爭本身並不是對病毒的鬥爭,而是對人的鬥爭,它不需要對它在清零當中所產生的任何次生災難負責,它根本就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或者是什麼經濟發展,它真正在意的是它本身的權利能否得到穩固。」

在極端封控措施下,警察和大白的暴力執法手段,民怨越積越大,引起反抗。

網傳上海閔行區顓橋民眾抗暴、追打官方人員的視頻。網民爆料,因為要物資的孩子遭毆打,被激怒的居民才出手救人。

視頻顯示,幾名穿防護服的官方人員「大白」,正在一棟樓門外揪打兩名黑衣男子,樓門內大量居民呼喊著衝出,多名「大白」試圖擋住樓門,但以失敗告終。

隨著越來越多的居民衝出,「大白」們紛紛四散逃離。先前被毆的兩名男子反守為攻,一名「大白」一度被打倒在地。期間樓上還有居民不斷扔下各種雜物助陣。

後續視頻顯示,衝出樓門的大批居民開始群毆「大白」,「大白」們陸續逃離,居民們隨後順著「大白」逃離的方向追出。

新唐人新聞週刊梁東、尚敬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