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縱橫】砸15億建生態基金 習增外交籌碼?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4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時事縱橫》,我是扶搖。今天是2021年10月13日,星期三。

今天關注的焦點:習砸15億建基金,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是增外交籌碼?山西洪災加劇煤荒,官方救援嚴重滯後;煤荒引電荒,壓垮民企的最後一根稻草?攝像頭盯課堂、審查無處不在,德學者爆在華經歷;新規擴大職業本科招生規模,分析:只為管控。

習砸15億建基金 保護生物多樣性還是增外交籌碼?

10月12日,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COP15)領導人峰會。這是自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以來,中共再次舉辦重要的聯合國會議,會議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在會上發表講話,其中提到,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來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他也呼籲各方為基金出資。

這番話引來了外界的關注和疑問。第一個問題是,中共成立基金,真的能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嗎?

時事評論員唐靖遠表示,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樂觀。首先,中共不會真正關心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保護;其次,從技術上說,可以預見,基金會將是中共官方以不透明的方式進行運作,令保護生態的措施難以真正得到落實。

自由亞洲電台的報導也指出,《生物多樣性公約》缺乏約束力,就像2010年,《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提出20項「愛知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目標沒有一個是完全實現的。

此外,對於習近平所說的,用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也有學者表達了擔憂,怕這最終將淪為中共博取政治利益的外交籌碼。

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理執行長鄭明修對自由亞洲表示,如果昆明基金會能真的推動貧窮落後的國家,保護他們的森林、海洋、動植物資源,全世界應該樂見其成。

但是,他希望「執行方式不要有太多的附加條款」,也希望基金會「能由公正的第三方NGO(非政府組織)執行」。鄭明修說,「如果還是由會員國的行政方面、各地大使館執行,我想還是會走回 『一帶一路』(模式)。」

唐靖遠指出,中共實際上是把這個基金會作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一個實體機構,而這將被視為中共「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是習近平想要構建以中共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的一部分,中共會將其作為一種外交資源來使用,為其政治目的服務。

除了宣布成立基金,習近平還承諾,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並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在沙漠、戈壁等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

山西洪災加劇煤荒 官方救援嚴重滯後

就在習近平宣布為實現雙碳目標快馬加鞭的時候,作為世界第一大耗碳大國,中國正在面臨一場嚴重的能源危機。山西這個產煤大省連續多日的大雨洪災,更是加深了這場危機。

從10月2日開始,山西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秋汛,省內37條河流發生洪水,超過175萬人受災,近兩萬所房屋倒塌。官媒稱,截至目前已有15人遇難、3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0.29億元。

有網友上傳視頻顯示,災區嚴重的地方積水超過兩米,那裡的一切都沒了,田地全被淹沒,村民更沒辦法進到村子裡抗洪。

山西最近又正巧遭遇寒流,有的地區甚至氣溫一度降至零下,民眾急需救援物資,但官方的救援進度遠遠落後。

整整拖了9天後,10月12日,山西當局終於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第一份災情通報。會上,政府官員刻意不提救援物資儲備,民眾欲哭無淚。

洪災在摧毀百姓家園的同時,也對山西的煤炭業造成致命打擊。

據山西省政府信息,十一期間,暴雨導致60座煤礦停產;山西一名官員12日稱,年產量總計480萬噸的四家煤礦,也已經被迫停產。

煤礦被淹,使得煤炭價格創新高。今年以來,中國煤炭價格已經上漲了三倍之多,創下歷史新高。

中共海關總署週三(1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為了彌補當前的供給缺口,9月份煤炭進口數量達3,288萬噸,升至今年最高水準,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6%。路透社上週報導,中方已經放行了海關倉儲中的澳洲煤炭,但沒有公開取消對澳洲煤炭的進口禁令。

煤荒引電荒 壓垮民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此同時,煤荒加劇引發的電荒,更讓中國的製造業蒙受沉重打擊。

製造大省浙江的限電措施再度升級。十一長假後,部分企業被下令「開3停4」甚至「用2停5」。有序用電的管控級別從B級升至C級。

鳳凰網報導,根據官方的「意見」指示,官方擬對高耗能企業超過限額的電價祭出「兩把刀」,實施懲罰性的「階梯電價」和「超限額電價加價機制」,這項政策預計下個月就會實施。

中共國家「發改委」12日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的上浮界限,由目前的10%提高到20%;高耗能企業面臨的打擊更大,因為他們使用的電量的市場交易價,上浮不受限。

美國之音表示,北京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允許煤電企業將發電的高成本通過市場調劑的電價,向一些終端用戶轉嫁。

有大陸媒體報導,「限電停工漲電價,一些民營企業可能再也『醒』不過來了。」也有媒體說,電價上漲,也許是壓垮民營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目前,大陸多家企業已經貼出放假通知,湖北一家企業聲稱是給員工一個「歡樂、祥和、平安」的假日,安排休假85天。

有分析認為,中國普遍的缺電限電狀況不僅短期內無法緩解,而且有可能持續到明年春季。也有人說停工容易,拉閘就行了,但是復工可不是把電閘推上就行了。每一個後果又會引起新的後果,因果的漣漪不斷擴散,意外不斷發生。煤電荒引發的多米諾效應,還在不斷發酵。(時事縱橫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近日就刊文說,因為缺電,一些外企正選擇避開中國,到其它國家去投資設廠。

攝像頭盯課堂 審查無處不在 德學者曝在華經歷

還有一條消息說,一名德國學者,也選擇離開工作生活了15年的中國。但是,她可不是因為停電,那是為什麼呢?

12日,德國之聲(DW)登出對艾莉西亞‧亨尼格(Alicia Hennig)的專訪。亨尼格早年在中國從商,後來到中國高校當老師,教授商業道德。目前,她是德國德勒斯登理工大學的學者。

亨尼格說,如果一直留在商業領域,她對中國的印象會更好,畢竟商業講究的是實用主義、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但是2015年到大學教書後,她看到更多問題,對中共的官僚體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中國的印象也發生了大變化。

亨尼格舉了一些例子,比如一開始是教材問題。當時,中共已開始限制使用西方教材,不論她自己還是校方幫忙從海外訂購教科書,都被扣在海關。她一個老師要上課,卻連教材都拿不到手。

2015年到2017年期間,亨尼格的中國同事們突然被禁止給外國學生授課,只有外國教師才能給外國學生上課。她說,這樣的規定很奇怪,這應該是「上面」下達的指令,而不是中國同事自己的意願。

亨尼格還發現,自己一直處於被監控的狀態。比如,她的院長經常要求她刪除某些評論,包括在社交媒體的。她認為,這肯定也不是院長的主意,而是上面的要求。「因為他們想知道,這些外國人在做什麼,想確保這些外國人不會傳播關於中國的敏感內容。」

與此同時,亨尼格和其他外國人一起組織會議變得非常困難,因為審查過程很嚴厲,要保證在意識形態上完全不越線。

而在所有經歷中,最讓亨尼格印象深刻的,是中共要求在所有教室安裝攝像頭。她說,「當我2018年10月開始在南京東南大學工作時,攝影頭都已經裝上了。這也是我不想繼續在中國教商業道德的一個原因,這對我來說太敏感了,因為人權也是這門課的一個主題。我不想再在中國教書,我擔心在課堂上無法再進行真正的討論。」

對於德國一些學校還想和中國的大學合作,亨尼格提醒,如果在技術和自然科學領域合作研究,就不能排除中共軍隊會從中受益;如果在人文科學上合作,意識形態會受到很大限制。

對於「如何與中國(中共)進行接觸、對話、如何處理相關限制」,亨尼格坦言,這是很難的問題,如果德國高校想「平等合作」,那麼他們應該「停止自欺欺人,因為在目前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的」。

新規擴大職業本科招生規模 分析:只為管控

在亨尼格揭露中共嚴控在華學者的同時,有人批評,中共日前發布的另一份有關教育的文件,目的是加強對中國人的管控。

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兩個目標,一是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文件提到,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參與舉辦;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還規定「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等。

福建廈門時事評論人林冬對自由亞洲說,他認為,官方文件聽起來是為了鼓勵民間培養技術工人、增加就業,實際上還是用計劃經濟的手段控制社會。

上海高校退休教師顧國平也覺得,中共力推職業教育,其實是為了管控和維穩。

他解釋,「因為高學歷(人)的認知度高,就會對需求和社會認識越大,於是會對現實和社會,以及對政府有些做法產生不滿情緒。如果搞了職業教育,就降低了學歷。」

好的,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下期節目,我們不見不散。

《時事縱橫》製作組

(責任編輯:文宇)

相關文章
評論